12月12日,一篇人工智能論文登上了《科學》雜志的封面,為人們帶來了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三名分別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紐約大學和多倫多大學的研究者開發了一個“只看一眼就會寫字”的計算機系統——“貝葉斯程序學習”。
這個計算機系統利用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算法,只需要通過一個例子就可以讓電腦掌握一種新概念,而不必像傳統機器學習技術一樣使用成千上萬個例子才能達成相同的效果。
研究人員稱,他們試圖復制人類看到某項任務后的學習過程——例如,兒童認識馬的過程,或者技工替換汽缸墊的過程。從本質上講,電腦會自己生成額外的例子,然后判斷哪些例子最符合相應的模式。
這款軟件可以將每個字母樣本分解成一組更簡單的筆畫,然后尋找最接近正確形態的筆畫組合。該算法還被要求自己制作全新的字母,并與示例字母采用相同的書寫風格。
為了了解電腦的效果,研究人員還設計了所謂的“視覺圖靈測試”。將電腦和人類書寫的字母并排列出,讓志愿者選出哪些來自人類,哪些來自電腦。在每一輪測試中,只有不到25%的志愿者給出的判斷遠好于隨機概率。
開源更有利人工智能研發
一些科技巨頭CEO與互聯網公司對人工智能都有超前的意識,此前包括特斯拉汽車公司和SpaceX公司的CEO埃隆·馬斯克、Paypal創始人之一皮特·泰爾、印度技術巨頭Infosys公司和亞馬遜網站服務商在內的幾家世界知名公司CEO投10億美元巨資組建研究機構,用于研發一種稱為“開放式人工智能”(OpenAI)的“利他型”機器人。同時,Facebook公司也把公司的人工智能硬件平臺BigSur進行開源,它可以用在大規模人工智能運算上。
Facebook公司表示,“我們希望讓人們更方便的進行人工智能的研究,共享工藝和技術。我們認為,這種開放式合作有助于促進未來設計的創新,進一步構建更復雜的AI系統。”
如何正確看待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術被稱二十一世紀三大尖端技術(基因工程、納米科學、人工智能)之一,近三十年來獲得迅速發展,在很多學科領域都獲得了廣泛應用(機器翻譯,智能控制,語言和圖像理解,自動程序設計,航天應用,龐大的信息處理,儲存與管理,執行化合生命體無法執行的或復雜或規模龐大的任務等等),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應用人工智能的科學技術不僅方便人類日常生活,對現代化社會建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有科學家對人工智能未來持不同看法。
曾經有科學家提出警告,人工智能(AI)的進步可能導致它們最終威脅到人類。特斯拉汽車公司的CEO埃隆·馬斯克最近對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說,AI是人類“最大的存在威脅”。英國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去年也說,AI有可能“以不斷增長的速度重新設計自身”,超過生物進化速度進而取代人類。
但也有其他專家認為,AI對人類造成威脅的風險還很遙遠。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機器人“西曼”團隊負責人布雷特·肯尼迪說:“在可預見的未來,我不擔心機器人會像人類一樣聰明。”
【工控中國 結語】
編者認為,能達到人類智能水平的AI給社會帶來的好處和壞處目前還很難猜測。AI應該是人類個體意志向精神自由的延伸,應盡可能安全、廣泛地被使用。
(審核編輯: 智匯工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