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制造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顯著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創新性、滲透性和融合性,對國民經濟發展和產業經濟提升發揮著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十三五”時期,我市“新型智慧城市”(以下稱‘智能揚州’)將加速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將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將提檔升級,都對智能硬件和硬件智能化提出了巨量需求,為電子信息制造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為搶抓歷史機遇,打造具有特色核心競爭力、能夠有力服務“智能揚州”建設、支撐我市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的電子信息制造業,特編制本規劃。規劃實施期限為2016年至2020年。
一、發展現狀
“十二五”期間,我市電子信息制造業形成了以電線電纜和新光源產業為優勢板塊、一批行業龍頭企業為引領支撐的發展格局,產業規模穩步提升,優秀企業不斷增加,優勢產品亮點突出。
(一)產業發展形成規模。對照《電子信息產業行業分類注釋(2005-2006)》,截止2015年底,全市電子信息制造業企業共有279家,產業體系門類比較齊全完整,其中上市企業7家。當年,工業總產值1059.30億元(國標口徑,下同),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0.78%;主營業務收入916億元(國標口徑,下同),占全部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為9.76%;整個產業發展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集聚發展優勢凸顯。寶應縣依托寶勝集團建成電線電纜制造基地,寶勝集團躋身全國500強企業,成為國內同行業領軍者,被譽為“中華第一纜”。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新光源關鍵零部件制造企業集聚,高郵市形成新光源成品件制造企業集聚。新光源已形成“襯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裝-應用”完整產業鏈,在上游外延、芯片環節擁有MOCVD關鍵設備120余臺,約占全國總量的10%。全市電線電纜和新光源企業總數約占電子信息制造企業總數的2/3,主營業務收入占比超過40%。
(三)龍頭企業支撐有力。“十二五”期間,全市電子信息制造業共招引重大項目50個,總投資524.27億元。成功招引落戶的一批世界級企業,推動了我市關鍵技術和產品實現突破發展:美國森薩塔的傳感器和熱保護器、美國佳明的車用導航儀、川岳科技的電子紙均在國際市場占有主導份額。此外,內資企業如傳藝股份的柔性線路板為世界知名IT產品配套服務,怡豐通信的電子售卡機占有江蘇市場97%的份額。軍工企業寶軍電子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設備研發及產業化”在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國宇電子已成為國內新興的半導體功率器件制造基地之一。
(四)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與中科院半導體所、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國家質檢總局等單位合作建立了一批研發平臺和檢測平臺。其中,有國家級光電產品檢測中心“國家燈具產品強制性產品認證(3C)指定檢測實驗室”、20家國家級、省級公共服務平臺和研發機構,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中科半導體承接了國家863計劃、國家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省成果轉化等重大科技專項,其中,“低熱阻高光效藍寶石基GaN LED材料外延及芯片技術”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實現了我市多年來國家技術發明獎“零”的突破;乾照光電生產的超高亮度紅黃光外延片、芯片的性價比、產品一致性均位居全國第一。
“十三五”期間,我市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有:一是缺乏政策支持。目前,仍未將電子信息制造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市未出臺鼓勵或扶持電子信息制造業的有關政策措施。二是產業配套不夠。我市電子信息制造業的上下游配套能力缺乏明顯優勢,原材料和成品銷售兩頭在外,跨產業配套能力更顯不足。三是載體建設滯后。除新光源產業在市開發區、高郵市形成相對集聚發展外,全市范圍內尚無真正運營的電子信息制造業專業園區,重點企業零散分布在各地,難以形成規模發展。
二、發展環境
(一)產業趨勢為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提供新機遇
當前,電子信息制造業正呈現以智能可穿戴、車聯網、智能家居、虛擬現實(VR)技術研發和設備制造為方向的新一輪發展,根據中國可穿戴計算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預測,到2020年,物聯網將聯接有500億個智能終端,相關收入將達8.9萬億美元。在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據瑞士信貸估算,全球智能可穿戴市場規模未來2~3年內有望迅速增至500億美元。在車聯網領域,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如果我國汽車產業中有10%實現智能化,市場規模就將近萬億元。在智能家居領域,預計到2020年我國市場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在虛擬現實領域,知名市場分析機構IDC預測2016~2020年市場出貨量的年增長率將接近183.8%,于2020年達到6480萬臺,廣泛應用于娛樂、社交、媒體、電商、教育、醫學、規劃、設計等10多個行業領域;艾瑞咨詢預測到2020年國內市場規模將突破556億元。
(二)國家戰略對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提出新要求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國家提出的網絡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軍民融合戰略等十四大戰略,對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指出了新方向,提供了新動力。無論是推進應用層面的“互聯網+”行動指南,還是實施基礎層面的“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都需要電子信息制造業積極發揮戰略性基礎支撐作用,通過研發和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及產品,深化與產業、經濟和領域間的跨界融合,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和新局面。
(三)“智能揚州”為電子信息制造業確定新目標
“智慧揚州”正從基于互聯網應用發展為基于物聯網應用的“智能揚州”,萬物相聯對智能硬件和硬件智能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量需求,并將全面改變現有的經濟社會運行質態,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作為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創新性、滲透性和融合性產業的核心地位將得到有力提升和固化。揚州電子信息制造業面臨著全產業鏈協同創新發展和與傳統領域跨界融合發展兩大歷史性目標任務。
三、發展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習總書記在江蘇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五大發展理念”,以“邁上新臺階、建設新揚州”為主題,以打造長三角制造中心為目標,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為核心,通過實施“兩輪驅動”戰略,提升發展電子信息制造業,為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揚州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服務。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政府主導與行業引導相結合。針對揚州實際,政府在產業發展早期要積極扮演規劃師和設計師,并借助產業政策、專項資金、產業基金、示范工程等方式高起點布局產業發展,加快構建具有地區競爭優勢的產業生態體系。強化行業組織在公共服務、融資服務、技術服務、資源配置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地位,大膽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
2、堅持創新驅動與融合應用相結合。立足現有基礎條件,做強優勢板塊;借助高端優勢力量,填補空缺板塊。政府提供條件支持,以行業組織為創新載體,在產業鏈條上大膽創新;以產業龍頭企業為創新主體,在產品研發上大膽創新,加速構建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新技術和新產品在各領域的融合應用,以融合應用促進產業發展,以融合應用帶動產業創新,積極創造新模式、新業態。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市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00億元,比“十二五”期末翻一番,年均增長15%;占全市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超過20%,比“十二五”期末翻一番,達到省均水平。扶持一批產業龍頭企業,到2020年,江揚電纜、虹揚科技年主營業務收入爭取突破50億元,揚杰電子、華鼎電器、德云電氣、嘉華電氣、遠洋東澤電纜年主營業務收入爭取突破20億元。骨干企業競爭力顯著增強,重點企業貢獻率持續提高,自主品牌產品市場影響力不斷提升。
1、產業地位。建成長三角地區電線電纜、新光源、智能可穿戴設備制造中心。電子信息制造業成為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智能揚州”核心產業、智能制造支撐產業。
2、產業結構。到2020年,電線電纜、智能可穿戴、軍民融合產業成為三大支柱產業;集成電路、新光源、車聯網、物聯網關鍵元器件產業(傳感器、新型顯示等)在全行業比重分別達到10%。
四、發展重點
(一)打造“一中心、三基地、四板塊”產業生態圈
以智能可穿戴產業為亮點,把揚州全力打造成為長三角電子信息制造業制造中心。培育壯大新光源開發區元器件和高郵成品件、邗江區集成電路、開發區軍民融合等三大產業基地。做大做強寶應—高郵電線電纜產業、高郵—開發區新光源產業、開發區—邗江—廣陵智能可穿戴產業、儀征車聯網等四大產業板塊。全市電子信息制造業形成優勢互補、鏈條互補、資源互補的生態圈。
(二)實施兩輪驅動戰略
1、傳統板塊升級改造戰略
(1)新光源產業。重點發展高亮度、均勻性好、成本低的外延片、芯片;大尺寸LED外延片;大功率封裝器件和應用于背光照明的高亮度封裝產品;低熱阻LED燈絲燈和“智能化”的室內外的照明燈具。加快建設中科30億元芯片與照明應用項目,韓國力特1億美元汽車車燈項目,促進璨揚光電、乾照光電、艾笛森等企業增資擴建,到2020年,外延片、芯片產量達600萬片/年,大功率封裝器件產量200KK(百萬顆)/年,小功率封裝器件產量3萬KK(百萬顆)/年;建成1~2個國家級、3~5個省級“三站三中心”研發機構;引進高層次人才20人以上;獲批專利200個以上;建成功能完備的研發設計平臺、光電檢測認證平臺和產品展示交易中心。到2020年,新光源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60億元,比“十二五”期末翻一番。
(2)電線電纜產業。結合電子信息制造業特點和需求,以寶勝集團、迅達電磁線和高郵曙光電纜、湖西集聚區為主體,以通信光電纜和電磁線為重點,加大為新一代通信技術及應用型產品配套的電線電纜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同時著重發展超高壓、特高壓電纜和超導電纜、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軌道交通、核電等特種電纜及新型電纜材料。到2020年,電線電纜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400億元,比“十二五”期末增長30%。
(3)新型顯示設備產業。打造全國領先的高端顯示制造基地。扶持和發展川岳科技為龍頭的新型顯示設備制造產業,加強上游顯示材料、元器件核心技術及關鍵生產工藝技術的引進和研發力度,壯大中下游面板、模組及終端產品,推動TFT-LCD向高分辨率、低能耗、輕薄、曲面等方向發展。加大OLED研發和制造力度,優化PMOLED柔性顯示產品類別,推動AMOLED面板規模量產,配套發展MO源、特種氣體等配套產品,以及蒸鍍線路藍寶石支架、玻璃基板等關鍵零組件。力爭到2020年,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50億元,比“十二五”期末翻一番。
2、新興板塊創新創特戰略
(1)集成電路產業。切實貫徹落實《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省政府關于加快全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意見》,聚焦集成電路等“核高基”(核心電子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礎軟件)領域薄弱和瓶頸環節,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攻關,吸引和鼓勵大企大院大所來揚投資興業,補足補全設計、制造和封裝三個產業環節。大力引進行業領軍團隊和企業,著力推動面向網絡通信、衛星導航、智能終端、工業控制、智能傳感器、汽車電子、醫療電子等應用芯片設計和產業化。加快推進國芯半導體(儀征)有限公司芯片封裝項目建成達產。積極推進揚杰電子高端芯片項目、低正向大電流硅橋式整流器、貼片式高頻橋式整流器件、多元胞MOS-D結構的電力電子功率器件項目,杰利半導體的50A車用雪崩整流二極管芯片、TVS1924型汽車電子專用雪崩芯片項目的達產和應用。力爭到2020年,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00億元,是“十二五”期末的5倍。
(2)物聯網關鍵技術及設備產業。發展并擴大我市唯一省級物聯網產業基地—儀征物聯網產業園,依托美國佳明、傳藝科技、華盟電子、蘇奧傳感、永道射頻、江蘇稻源、上揚無線射頻等行業龍頭企業,重點提升智能和微型傳感器、超高頻和微波RFID、地理位置感知等感知技術的研發能力,加強近距離無線通信、低功耗傳感網節點、M2M終端、異構網絡融合、網絡管理等傳輸技術研發與應用,加強大數據存儲、實時數據處理、數據安全、智能分析和決策、物聯網應用中間件等數據處理技術的攻關。到2020年,物聯網關鍵技術及設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力爭達到900億元,占全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半壁江山。
智能可穿戴設備產業。借力中船重工揚州723所軍民融合資源,側重在健康保健領域研制和生產相關產品。鼓勵廣陵區頭橋鎮發揮“中國醫療器械耗材之鄉”、“江蘇省醫療器械中小企業創業基地”等品牌優勢,以打造健康產業園為契機,以亞光、陽普、亞達等一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為支撐,主動把握健康醫療產品的發展趨勢,由低端一次性耗材向專業性、特色型的檢測類產品、健康類產品等中高端、高附加值器材轉變。加強美國佳明、中國映趣等知名企業與我市優勢企業的合作,推動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傳統醫療器械產品向智能化、高端化、電子化、品牌化發展,向高附加值的、具備健康管理、運動健身等多種功能的智能可穿戴產品轉型。支持可瑞爾科技、中惠醫療等骨干企業在健康電子秤、能量消耗儀、數字化B超、心電監護儀等優勢產品的基礎上,研發智能化、微型化、集成化傳感器,向智能可穿戴健康數據測量設備轉型。
車聯網產業。依托我市汽車產業和智慧交通建設,著力推動“互聯網+汽車”、“互聯網+交通”等智能化技術和產品應用,以上汽大眾、九龍汽車、寶軍電子、萬方電子、羅思韋爾、奧力威、森薩塔、怡豐通信、萬事通通訊等骨干企業為支撐,重點在智能汽車、汽車傳感器、汽車行車記錄儀、智能導航終端等領域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有自主品牌、有一定市場份額的車聯網產品,使車聯網產業不僅成為我市汽車產業的發展新方向,更成為我市電子信息制造業的重要新興增長極。
智能家居產業。依托駿升科技、上揚無線、永道射頻、天誠智能、金世康電器、寶勝集團、西貝電子、世杰光電等骨干企業,重點在智能遙控器、射頻識別、照明系統、網絡家電、智能建筑弱電系統、智能鞋柜、智能多媒體模塊、光通信、安防系統等智能家居的基礎領域和關鍵環節形成較強競爭實力。
虛擬現實產業。我市虛擬現實產業側重走引進帶動自創之路,著重招引HTC、三星、樂視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在揚成立制造基地,鼓勵和扶持曙光儀器等光學儀器生產企業,配套上游元器件生產企業和下游軟件開發企業,加大自主研發能力,提升制造水平,開創本地品牌。
同時,在發展電子信息制造業的過程中,還要加大與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網絡信息安全產業的融合發展。
五、推進措施
“十三五”時期是揚州電子信息制造業提升發展的重要關鍵期,全市上下需增強認識,形成共識,聚力推進,將其作為全市重點產業進行規劃布局,從政策措施上加大保障力度,在發展模式上大膽創新探索。
(一)加大政策支持
成立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領導小組,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全市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用足用好國家、省有關政策,建立并完善我市電子信息制造業政策扶持體系和投融資體系。樹立“小政府大協會”新理念,充分發揮行業內各專業組織位置靠前、洞悉信息、匯聚資源、上聯下傳的特長,讓它們成為產業發展過程中最活躍的力量。發揮園區的支撐和撬動作用,圍繞“一中心、三基地、四板塊”布局建設8個大型專業園區,強化“一園一業”政策措施,設立專項引導資(基)金,著力推進“園中園”發展模式,實現“園內微鏈循環、園間大鏈閉環”的特色集聚發展。
(二)加快人才集聚
充分認識人才作用,產業發展過程中,往往引進一名頂尖人才,就能帶來一個核心項目;引進一支精英團隊,就能做強一個關鍵環節。政府要發揮對基本要素的調控優勢,吸引研發機構和高端人才投資興業。加強與國家“千人計劃”、省“雙創”人才對接,通過實施“綠揚金鳳計劃”并適時制定符合本產業的專項政策,到2020年,力爭引進創新創業團隊20個以上、高層次人才100人以上、專業適用人才1萬人以上,全市專業人才總量突破6萬人。
(三)保障創新創造
積極搭建服務產業發展平臺,大力弘揚眾創文化,培育創客、極客、高校院所及學生的創新精神,深化與“北京創客空間”、深圳3W孵化器公司、“北京大學創業訓練營江蘇基地”、“江蘇微軟創業中心”等新型創業服務機構的合作,定期舉辦創新創業大賽,表彰獎勵創新創業成果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加快“雙創”、“眾創”等孵化載體建設。全力推進廣陵信息產業基地、西安交大科技園等22個科技產業綜合體(含規劃)建設并促其真正發揮作用。加快發展揚州創新驛站、智谷創業咖啡、微軟創新中心孵化工場等一批“眾創空間”,為創新創業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發展環境。
(四)鼓勵試點示范
發揮電子信息產品對“智能城市”建設的支撐保障作用,通過引入保險保障機制,鼓勵和擴大本地創新成果的試點示范。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建設一批創新資源優化配置、聯合創新能力強、開放服務水平高的公共服務平臺。在集成電路、物聯網關鍵技術和產品制造方面引進和培育高端龍頭企業,推進與本地優勢企業的合作,提高專業化協作水平,完善產業鏈,打造具有地區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
(五)推動軍民融合
加強與中船重工、兵器集團、中電科等大型央企深度合作,依托723所、北方激光、國宇國揚等駐揚企業發展專業特色園區,建設軍民融合示范基地,帶動相關板塊發展。依托萬方電子、通信設備等骨干企業積累的技術優勢、產品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快通信核心芯片、電子元器件、操作系統的設計和研發。在大力推動軍轉民的同時,也鼓勵民品企業積極參與軍品的研發和制造,通過擴大軍民融合深度和廣度,提升我市電子信息制造業整體水平和規模。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