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聯合16部委共同發布的《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近年來,我國煤電行業的裝機結構不斷優化,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節能減排改造效果顯著,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笆濉逼陂g,全國停建和緩建煤電產能1.5億千瓦,淘汰落后產能0.2億千瓦以上,實施煤電超低排放改造4.2億千瓦、節能改造3.4億千瓦、靈活性改造2.2億千瓦。
《意見》提出,嚴格執行環保、能耗、安全、技術等法律法規標準和產業政策要求,依法依規淘汰關停不符合要求的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含燃煤自備機組)。到2020年,全國煤電裝機規??刂圃?1億千瓦以內,具備條件的煤電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煤電平均供電煤耗降至310克/千瓦時。
《意見》要求,強化燃煤發電項目的總量控制,所有燃煤發電項目都要納入國家依據總量控制制定的電力建設規劃(含燃煤自備機組)。統籌推進煤電機組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分別在2017年、2018年、2020年底前完成具備條件機組的改造工作,進一步提高煤電高效清潔發展水平。積極實施靈活性改造(提升調峰能力等)工程,深入挖掘煤電機組調節能力,提高系統調節運行效率。
《意見》要求,燃煤自備電廠要納入國家電力建設規劃,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國家規劃之外審批燃煤自備電廠,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禁止新建燃煤自備電廠。燃煤自備電廠要嚴格執行國家節能和環保排放標準,公平承擔社會責任,履行相應的調峰義務。
以下是《意見》全文:
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的意見
煤電是保障我國電力供應的基礎性電源。近年來,我國煤電行業的裝機結構不斷優化,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節能減排改造效果顯著,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受經濟增速放緩、電力供需形勢變化等因素影響,煤電利用小時數持續下降,規劃和在建煤電項目規模較大,違規建設問題仍然存在,多個地區將會出現電力供應過剩情況,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刻不容緩。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有力有序有效推進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工作,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戰略,不斷優化能源結構和布局,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積極推動煤電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確處理需求與供應、存量與增量、上游與下游的關系,有力有序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實現煤電高效清潔有序發展。
?。ǘ┗驹瓌t
完善機制,科學調控。全面落實電力體制改革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立足企業和地區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作用,因地制宜、統籌推進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工作。
企業為主,保障安全。發電企業要主動承擔主體責任,認真落實各項調控要求,妥善做好人員安置、債務處置等相關事宜??茖W研判電力供需形勢變化,電網企業要及時做好電力生產調度,保障電力安全穩定供應。
淘汰落后,嚴控增量。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依法依規關停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的機組,進一步優化煤電結構。強化規劃引領約束作用,完善風險預測預警機制,嚴控新增煤電規模,堅決清理違規項目,遏制未核先建等違法違規行為。
優化存量,轉型升級。繼續推進煤電超低排放、節能改造和靈活性改造,規范整頓企業燃煤自備電廠,全面促進煤電行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加快建設國際領先的高效清潔煤電體系。
?。ㄈ┕ぷ髂繕?/span>
“十三五”期間,全國停建和緩建煤電產能1.5億千瓦,淘汰落后產能0.2億千瓦以上,實施煤電超低排放改造4.2億千瓦、節能改造3.4億千瓦、靈活性改造2.2億千瓦。到2020年,全國煤電裝機規??刂圃?1億千瓦以內,具備條件的煤電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煤電平均供電煤耗降至310克/千瓦時。
二、主要任務
(四)從嚴淘汰落后產能。嚴格執行環保、能耗、安全、技術等法律法規標準和產業政策要求,依法依規淘汰關停不符合要求的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含燃煤自備機組)。有關地區、企業可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提高淘汰標準,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及時制定關停方案并組織實施。
(五)清理整頓違規項目。按照《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73號)、《國務院關于印發清理規范投資項目報建審批事項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6〕29號)等法律法規要求,全面排查煤電項目的規劃建設情況,對未核先建、違規核準、批建不符、開工手續不全等違規煤電項目一律停工、停產,并根據實際情況依法依規分類處理。
(六)嚴控新增產能規模。強化燃煤發電項目的總量控制,所有燃煤發電項目都要納入國家依據總量控制制定的電力建設規劃(含燃煤自備機組)。及時發布并實施年度煤電項目規劃建設風險預警,預警等級為紅色和橙色省份,不再新增煤電規劃建設規模,確需新增的按“先關后建、等容量替代”原則淘汰相應煤電落后產能;除國家確定的示范項目首臺(套)機組外,一律暫緩核準和開工建設自用煤電項目(含燃煤自備機組);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同步暫停辦理該地區自用煤電項目核準和開工所需支持性文件。
落實分省年度投產規模,緩建項目可選擇立即停建或建成后暫不并網發電。嚴控煤電外送項目投產規模,原則上優先利用現役機組,2020年底前已納入規劃基地外送項目的投產規模原則上減半。
(七)加快機組改造提升。統籌推進煤電機組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分別在2017年、2018年、2020年底前完成具備條件機組的改造工作,進一步提高煤電高效清潔發展水平。積極實施靈活性改造(提升調峰能力等)工程,深入挖掘煤電機組調節能力,提高系統調節運行效率。
(八)規范自備電廠管理。燃煤自備電廠要納入國家電力建設規劃,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國家規劃之外審批燃煤自備電廠,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禁止新建燃煤自備電廠。燃煤自備電廠要嚴格執行國家節能和環保排放標準,公平承擔社會責任,履行相應的調峰義務。
(九)保障電力安全供應。加強電力預測預警分析,定期監測評估電力規劃實施情況,并適時進行調整。要及時做好電力供需動態平衡,采取跨省區電力互濟、電量短時互補等措施,合理安排電網運行方式,確保電力可靠供應和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三、政策措施
(十)落實產業支持政策。建立完善電力容量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等電力市場機制,研究通過電量補貼、地方財政補貼等支持政策,對承擔調峰任務的煤電機組、非供暖季停發的背壓機組給予合理補償。在確保按時完成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任務目標的前提下,列入關停計劃的機組容量可跨?。▍^、市)統籌使用,按等容量原則與暫緩核準、建設項目恢復掛鉤,或按一定比例與在建項目掛鉤。列入關停計劃且不參與等容量替代的煤電機組,關停后可享受最多不超過5年的發電權,并可通過發電權交易轉讓獲得一定經濟補償,具體辦法由各省結合電力體制改革自行制定。
(十一)積極推進重組整合。鼓勵和推動大型發電集團實施重組整合,鼓勵煤炭、電力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發揮產業鏈協同效應,加強煤炭、電力企業中長期合作,穩定煤炭市場價格;支持優勢企業和主業企業通過資產重組、股權合作、資產置換、無償劃轉等方式,整合煤電資源。
(十二)實施差別化金融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原則,加大對煤電企業結構調整、改造提升的信貸支持。對未核先建、違規核準和批建不符等違規煤電項目,一律不得通過貸款、發債、上市等方式提供融資。對納入暫緩范圍的在建煤電項目,金融機構要加強信貸風險管控,通過債權人委員會有效保護金融債權。
(十三)盤活土地資源。煤電機組關停拆除后的用地,可依法轉讓或由地方政府收回,也可在符合城鄉規劃的前提下轉產發展第三產業。其中,轉產為生產性服務業等國家鼓勵發展行業的,可在5年內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
(十四)做好職工安置。參照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工作的職工安置政策,對符合條件職工實行內部退養,依法依規變更、解除、終止勞動合同,以及做好再就業幫扶等措施,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切實做好職工安置工作。挖掘企業內部潛力,優先在發電企業集團內部安置解決分流職工,煤電改造和新建、擴建項目應優先招用關停機組分流人員。地方人民政府要指導督促企業制定并落實職工安置方案,依法依規妥善處理好經濟補償、社會保險等問題,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四、組織實施
(十五)加強組織領導。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牽頭建立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工作協調機制,分年度制定實施方案,與國務院國資委、有關省級人民政府加強溝通協調,督促具體任務落實。各有關省級人民政府對本地區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工作負總責,要制訂工作實施細則,完善煤電項目建設信息平臺,及時與國務院有關部門交換項目信息。
(十六)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有關部門要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加強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工作的事中事后監管。研究利用衛星遙感、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技術監測違規建設項目等,及時研究完善懲戒制度,建立健全部門間協同監管機制,依法依規懲處未核先建、違規核準、批建不符、開工手續不全等行為。
(十七)強化督查問責。各級政府要支持企業做好淘汰、停建、緩建等事宜,確保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工作平穩有序開展。發電企業承擔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主體落實責任,要主動防范化解風險,避免產生安全隱患、不穩定因素及社會影響。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制,把各地區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任務落實情況列為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監督檢查的重要內容,對工作不力的地方和企業依法依規約談問責。
?。ㄊ耍┘訌娦麄饕龑?。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熟悉行業、貼近企業的優勢,及時反映企業訴求,反饋政策落實情況,引導和規范企業做好自律工作。要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方式,深入解讀相關政策措施,積極宣傳典型經驗做法,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形成良好的輿論環境。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