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困擾醫藥行業一大變量是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即仿制藥和原研藥質量對比。我國90%以上是仿制藥,國內大部分仿制藥供給過剩,一致性評價開始后部分制藥商將被淘汰,生產集中度會提高。隨著供應商減少,藥品企業議價能力將提高,藥價未來處于上升趨勢,讓制藥企業擺脫低價競爭。
最近,紅霉素眼膏、甘草片、谷維素等家庭常用低價藥漲價、缺貨消息被刷屏。這折射出一個信號:隨著醫改深入,藥品市場結構悄然變化,低價藥尤其是性價比較高的國產藥需求增加,景氣度提升。擁有拳頭產品的龍頭藥企在資本市場也被看好。瑞銀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趙冰認為,國內政策推動著醫藥領域競爭從營銷為主轉向藥品臨床價值和質量為主,藥品臨床價值將成為未來藥企的核心競爭力。
低價藥品漲價,
因成本和標準所致
8月1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短缺藥品和原料藥經營者價格行為指南》(征求意見稿),提出“12條禁令”。而在藥企看來,低價藥品“大幅”漲價多來自于生產經營和成本壓力。盡管這些低價藥年均產銷量和收入對于公司微不足道,但臨床用藥和家庭保健不可或缺。一方面成本不斷升高,一方面市場需求不減,藥企只有通過漲價來保證該類藥品的存續。
在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漲的同時,國家對于藥品生產的標準也在提高,不漲價企業就只能放棄低價藥品的生產。以紅霉素眼膏為例,其退出市場后,消炎功能可能會被各種滴眼液取代,而大部分滴眼液價格在10元以上。
因此,為了保障常用低價藥品的供應保障工作,國家發改委2014年就取消了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價格,規定在日均費用標準內,由生產經營者根據藥品生產成本和市場供求及競爭狀況制定具體購銷價格。
此外,今年以來環保因素導致維生素等原料藥價格大漲,相關上市公司如東北制藥、兄弟科技、花園生物等業績“一騎絕塵”,股價表現也搶眼。
藥品臨床價值將成為未來藥企的核心競爭力。瑞銀證券認為,未來臨床需求的增長將主要集中在神經系統用藥(鎮痛藥)、抗腫瘤藥(重點靶向用藥和創新型中藥)、消化系統用藥、心血管系統用藥中的降血脂藥以及內分泌和代謝用藥中的新型降糖藥。同時警惕臨床需求下降的藥品,如心血管系統用藥中的傳統降壓藥、輔助用藥、傳統口服血糖調節藥等。
一致性評價后,
部分制藥商將被淘汰
進入2017年,單病種限價、“兩票制”采購、藥品零加成、醫保覆蓋范圍擴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出臺,直接改變了藥品行業格局,符合臨床需求的藥品日漸成為藥企的核心競爭力。
而今年困擾醫藥行業一大變量是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即仿制藥和原研藥質量對比。我國90%以上是仿制藥,國內大部分仿制藥供給過剩,一致性評價開始后部分制藥商將被淘汰,生產集中度會提高。隨著供應商減少,藥品企業議價能力將提高,藥價未來處于上升趨勢,讓制藥企業擺脫低價競爭。
根據規定,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2年版)中2007年10月1日前批準上市的化學藥品仿制藥、口服固體制劑,應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無參比制劑的藥物由藥品生產企業進行臨床有效性試驗;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注冊。據悉,近25%的國內藥企將涉及此評價,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將在藥品招標和采購中享有優先權(如果同一類藥品已有3個品種通過質量一致性評價,集中招標采購將不再包括其他品種)。
按照藥監局對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要求,藥企將為每個品種投入600-700萬元,預計將耗時約14個月。趙冰估算,完成首批藥品總成本200億上下,占整個制藥企業2016年凈利潤的6%,首批品種中涉及的至少50%批文將從市場上消失。因此競爭激烈的仿制藥,其內在價值將在行業洗牌后充分體現。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