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7年以來,云計算的普及逐漸進入快車道,“上云”已經不再是企業擁抱新技術的口號,而是變成了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與此同時,云計算廠商也是聞風而動,紛紛全力殺入云計算市場,意圖抓住云計算市場發展的紅利,分得一杯羹。
云計算憑借自身在敏捷性、可擴展性、成本等方面的優勢,正在成為企業進行IT轉型的優先選擇。可以說,從概念到落地,從投入到盈利,云計算市場“攻守易位”堪稱是進入下半場的標志。正如Gartner所預測的那樣:公共云服務市場將在2017年增長18%,總計2468億美元;到2020年,云計算市場將增長到3833億美元。
而從2017年的上半年中國云計算市場的發展態勢看,幾乎所有的云計算廠商都不約而同地瞄準了幾大方向:行業、開源、安全、生態;但與此同時,云計算市場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細微的變化,這些變化,或許將決定未來云計算市場的發展。
比如,公有云盡管是大勢所趨,但未必能在短時間之內一統天下;OpenStack盡管是開源流派中的重要力量,但開源顯然不能與OpenStack劃等號;云計算雖然是一個規模效應突出的領域,但對于長尾用戶來說忠誠根本無從談起……
盡管云計算市場發展迅速,但從目前市場的整體規模看,依然還比較小。其中,以亞馬遜AWS為例,作為行業領頭羊,其年營收也不過100多億美元,只占到云計算市場整體的5%左右。目前,市場的集中度并不明顯,在這樣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中,誰跑得快、跑得穩,誰就能真正在云計算下半場中脫穎而出。
是什么讓云計算企業不謀而合?
在互聯網應用日漸深入的今天,“信息透明化”幾乎已經成為現實;不僅如此,對于許多經典的商業邏輯,同樣也更加透明。在云計算行業,不論是產品技術的創新,還是持續發展的路徑,幾乎都是透明的。
尤其在云計算進入下半場已經成為業界共識,幾乎所有的云計算企業都意識到了下半場的關鍵點所在。對于行業、開源、安全、生態等四大趨勢,不論是華為、新華三、浪潮等ICT企業,還是阿里云、騰訊云、京東云等互聯網企業,抑或是亞馬遜AWS、微軟等國際巨頭,都在傾全力投入。
一、賦能行業
來自市場調研機構IDC的報告顯示,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所有企業應對挑戰的主要戰略,預計到2018年,全球1000強企業中的67%、中國1000強企業中的50%都將把數字化轉型作為企業的戰略核心。
當數字化轉型逐漸成為各行各業謀求轉型升級的核心路徑,以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技術開始被企業廣為關注。因此,深入各行各業也成為云計算下半場的重要特征之一,幾乎所有的主流云計算廠商都在謀求將云計算應用到更多的行業和領域中去,并為之“賦能”。
比如,在制造業,制造業的云端改造已經為行業帶來了兩方面的利好:一是云計算正在驅動制造業的智能化,除了提升生產協作效率,還有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組織方式創新;二是傳統制造業面臨很多積重難返的問題,生產方式的落后只是其一,銷售模式、管理模式需要引入更加科學的方法。
二、擁抱開源
對于已經進入下半場的云計算市場來說,開源已經成為核心趨勢之一。目前,幾乎所有的云架構都是基于開源產品的二次開發,無論是自主知識產權還是自研自建,開源已經成為云計算領域事實上的標準。
正如紅帽公司總裁兼CEO Jim Whitehurst所認為的那樣:開源推崇的是一種社區文化。每個社區的成員,既是積極的代碼貢獻者,又是開源技術的使用者和推廣者。他們的所有努力都是在為自己創造一個更自由的空間,一個自己想要的世界。
在云計算日漸普及的今天,許多開源的參與者和受益者都來自于企業一線,他們不僅了解企業IT應用的痛點,同時也在貢獻更有針對性地的解決方案。以應用日益普及的OpenStack為例,憑借其在成本、效率、部署、靈活性等方面的優勢,OpenStack部署增長率已經達到歷史性的44%,在美國財富100強中50%的公司都在使用OpenStack平臺,目前已經有500萬個處理器核心是運行在OpenStackCloud上。
三、安全可信
云計算的應用,正在讓企業所面對的安全問題更加復雜,他們不僅要繼續面對傳統環境中的各種威脅,如病毒、木馬,黑客攻擊、系統漏洞等,還要應對虛擬環境所面臨的威脅,以及存儲在云端的隱私數據如何更好地保障安全。
尤其在云計算日趨普及的今天,用戶在對云計算認知和應用不斷提升的同時,他們對于云計算的安全可信也更趨重視。對于云服務提供商而言,不僅要提升自身運維水平,以降低數據中心規模化和集中化所帶來的風險;更要增強安全管理、消除服務隱患,避免因基礎軟件漏洞造成嚴重的安全事故。
近年來,國家政策也在不斷地向云計算產業傾向,隨著2015年《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以及啟動云計算服務政府采購等相關政策的推進,安全、可靠的云計算體系建設呼之欲出。很多時候,保障服務的安全可信不僅關系到云計算企業自身的生死存亡,更加關系到整個云計算產業的興衰。
四、開放生態
如果說開源代表的是云計算產品技術的發展方向,那么開放生態則是對云計算商業模式的最佳詮釋。事實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戰略大師邁克爾·波特將企業的競爭力來源歸結于“價值鏈理論”:企業與企業的競爭,不只是某個環節的競爭,而是整個價值鏈的競爭,整個價值鏈的綜合競爭力決定企業的競爭力。到了上世紀90年代,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等人提出“核心競爭力”,人們又開始將視角轉向企業自身。
不管是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還是企業所在價值鏈的競爭力,都只是企業競爭的1.0和2.0時代。如今,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已經使得商業模式和商業行為發生了巨大變化,生態系統之間的比拼已經成為企業競爭3.0時代的核心特征。
對于云計算而言,由于它所涵蓋的范圍廣泛,不僅包括傳統的IT基礎設施,也包括各種各樣的企業應用,面對如此復雜的生態系統,不論哪一個云計算廠商都無法為企業提供一攬子的解決方案。為此,他們必須要和不同的產品和技術提供商達成合作,以提供更加完善的云計算服務;同時,他們也需要和不同行業中擁有豐富經驗的企業開展合作,以滿足不同行業的個性化需求。
在這場近乎透明的競爭中,云計算企業若想取得競爭優勢,過去那些花哨的策略或將不復存在,他們必須要用更加完善的技術、更加貼心的服務、更加開放的胸懷來角逐云計算市場,才有可能在市場中獲得一席之地。
想走的長遠
云計算企業還需避過這幾個誤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我們常說的話同樣適用于云計算產業的發展。尤其在大趨勢確定的情況下,任何一點細微的偏差就有可能導致云計算企業在未來的競爭中處于劣勢。
一、不要迷信價格戰。
云計算行業具備典型的規模經濟特征,也就是說,用的人越多單價就越低。因此,對于很多云計算廠商來說,相對于提升自身技術能力和推動行業應用,價格戰就是行業的關注重點。畢竟在市場爆發階段,利用價格優勢來吸引用戶是戰略首選。
但這里顯然有一個巨大的陷阱:通過低價吸引來的用戶同樣很容易被更低的價格搶走。尤其對于那些長尾用戶來說,價格幾乎是決定他們做出選擇的唯一依據,在遷移很容易實現的情況下,誰的價格低誰就能收獲這些用戶。但就實際的商業貢獻度而言,這些長尾用戶的商業價值往往極為有限,無法支撐一個云計算企業長期走下去。因此,通過低廉的價格吸引到一部分用戶并非核心,云計算企業的當務之急還是要提升自己的服務水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留住用戶。
二、公有云不可能快速一統天下。
2016年之前的云計算上半場以公有云上云為主,從2017年開始,云計算已進入下半場。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企業上云結構發生變化,從互聯網和中小企業為主,轉變為傳統行業大中型用戶規模性采用私有云,云計算成為企業戰略升級的重要載體。
據IDC數據顯示,73%的企業云用戶會采用混合云戰略,因為從成本優化和安全性/合規性角度來看,混合云因為兼具公有云的靈活性與私有云的安全性而日益受到企業用戶的歡迎。新華三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于英濤認為,企業對于云計算的選擇越來越多會是混合型的——以私有云更好的滿足本地業務響應能力與定制化、安全需求,借助公有云的規模化與低成本來獲得通用IT能力的補充,比如常規應用容量與非敏感數據存儲空間的動態擴展、以及針對業務邏輯優化的機器學習等等。
三、開源不等于OpenStack。
不得不承認,即便在云計算應用走向普及的今天,開源也只是市場發展的趨勢,而并非主流。比如,微軟、甲骨文等世界頂級的軟件巨頭依然對開源持觀望態度。在這種態勢下,云計算企業別說把OpenStack等同于開源,就是全部押注在開源領域,都是十分危險的。
傳統數據中心由于云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面臨著新一輪變革和升級,這時使用OpenStack技術來改變現有數據中心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選擇。OpenStack憑借在開放性、靈活性和可開發性等方面的突出表現,人們甚至把它看作是云計算的“安卓系統”。但OpenStack先驅企業紛紛倒閉給其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其中Nebula關門大吉,更是轟動了整個OpenStack社區。盡管目前依然有眾多廠商開展在OpenStack應用上的探索,但更多只是把它作為眾多選擇中的一個,而不是唯一一個。
應該說,在云計算已經進入下半場的今天,市場發展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但越是在這種透明化的市場中,就越是考驗各大云計算廠商的核心競爭力。除了考驗各大云計算企業在產品、技術、服務、營銷等方面必備的能力外,同樣也考驗他們在多年的摸爬滾打中積累起來的商業嗅覺和對于潛在風險的直覺。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