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2日,向頭戴式移動計算的過渡存在巨大的障礙。跟智能手機不同,這需要極大地改變消費者行為。頭顯是一種新概念,如果要人們接受這一新事物,行業需要首先向他們說明這到底是什么。因此,頭顯在普及度的發展上可能更像是個人電腦(花費了15年時間),而非是智能手機(2年)。
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互聯網爆炸新時代中,我們經常會借鑒一個關于消費者技術采用率的圖表。數據顯示,采用速度將會繼續加快,而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但這種設備的普及是建立在一定基礎上的。
以美國為例,這個國家用了50年時間才實現全國通電;固定電話花了30年;收音機是20年;電視10年;互聯網則不到5年。我們不能將AR和VR納入其中。相反,AR和VR在普及度上更像是花了15年時間才達到一個拐點的個人電腦。顯然,個人電腦在融入我們生活的過程中花費了一段很長的時間。
在整個80年代,人們普遍認為個人電腦這樣的新奇事物是屬于科技迷和富人的首批采用者。個人電腦花費了很長時間才在辦事處普及開來。無論是為了娛樂還是說教育目的,個人電腦都十分昂貴,而且它們運行著昂貴的光盤。如果電腦有一個調制解調器(人們認為這是一款外設,就像揚聲器),你必須使用另一個單獨的程序來打開。我記得在1993年,我需要打開數個程序才能實現上網。一個用于TCP/IP;一個用于調制解調器;一個用于Netscape Navigator網頁瀏覽器;另一個則用于IRC(一種網絡聊天協議)。
但當個人電腦遇到了在線服務后,其發展立即出現了拐點。AOL和Prodigy等在線服務的出現,以及憑借它們可以將所有不同互聯網軟件整合到一個簡單的即插即用程序中的一體化光盤,這將PC推向了一個拐點。到1996年,每一個人都需要購買一臺個人電腦,因為在那個時候,個人電腦的價值主張已經非常清晰和實際。
在21世紀初,大多數人迎來了第一臺智能手機:黑莓,而這允許用戶隨時隨地收發郵件。很快,消費者手機就具備了這樣的功能,而且人們在正常的手機更換周期中獲得了免費升級。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原有的基礎上,而無線提供商和手機制造商正在不斷地努力進行優化。
移動AR能夠將攝像頭變成我們以新方式感知世界的窗口,而這在2015年以來便已經出現在安卓手機上,iPhone則是2017年秋季。因為蘋果設備的規模,成千上萬的用戶在數天內就獲得了一臺AR規格的智能手機。目前的問題有兩個:首先是缺少應用,目前大多數應用缺乏實質性的應用或者只是游戲優化;然后,伸出手并握持手機來感知世界或許是人類意外發明的最糟糕形式。
當前的增強現實對于企業(例如80年代的計算機)來說效果特別好,但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適合消費者。對于消費者而言,AR頭顯尚不成熟。設備在光學和視場上存在基本的問題。另外,成本正在不斷上升,而非不斷下降。接口解決方案同樣并不明顯。目前AR頭顯的聚光燈主要集中在大公司和部分神秘初創公司。最引人注目的當屬Magic Leap,這家公司在去年12月正式發布了第一款設備:Magic Leap One,并計劃在2018年向開發者提供產品。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真正的實用性問題不在于設備本身。問題在于云端,涉及帶寬,壓縮,人工智能等尚未解決的問題,并且缺乏可以令眼鏡具備情景感知功能的地理空間社交“AR云”。對于VR來說,問題更簡單,但更艱難。通過手部控制器進行導航不夠自然,而且暈動癥仍然困擾著用戶。光學十分糟糕,在當前分辨率下,像素仍然可見,會產生紗窗效應。另外,即便是當前的高端頭顯,其視場也僅僅只有110度而已。
智能手機的快速進步已經“寵壞”了我們,我們對科技的發展已經失去了耐心,我們只希望未來能夠即日而至。然而,VR和AR需要時間,我們需要保持耐心。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