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猶他楊百翰大學的研究團隊最近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將3D打印技術和微流體技術的發展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們研發出了有史以來最小的3D打印微流體設備,這個微型芯片有效范圍低于100微米。這是3D打印微流體技術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并為這些設備的大規模生產指明了方向。
微流芯片被用于將疾病的生物標志物、細胞和其他結構(如血液)進行分類,通過微型通道納入設備中。他們在使用3D打印技術之前就已經生產出來了,但當時規模沒有這么大。這一創新團隊包括BYU電氣工程教授GregNordin、BYU化學教授AdamWoolley和BYU本科的BryceBickham。最新一期的學術期刊《芯片上的實驗室》上刊登了這項研究論文。
Nordin說:“其他人也在研究3D打印的流體通道,但他們還沒能使它們足夠小去應用于微流體,所以我們決定制作我們自己的3D打印機,研究一種更合適的樹脂材料。我們在試圖開始一場制造3D打印微流體設備的革命?!?/p>
制造這樣微小的微流體裝置的關鍵是建造一種新型的3D打印機,它必須具備很高的分辨率,以及一種專門為這項任務設計的低成本樹脂。他們使用了數字光處理立體技術,這個特定的3D打印機有385nm的LED,相比于標準405nm的LED的3D打印機,它大大增加了樹脂配方可用紫外線吸收器的選擇。這使“芯片上的實驗室”得以生產,它的流道截面小到長20微米,寬18微米。
Woolley表示,在3D打印的微流體技術中,3D打印技術的使用減少了在這種規模上研制微流體芯片所需的時間和精力。這種新方法可以在30分鐘內創造出一種裝置,不需要使用特殊的實驗室環境,不受灰塵和其他污染物的影響。
從技術角度來說,這項工作并不僅僅是一項重要的成就,它還專門針對實際的醫療應用。Woolley和Nordin最近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提交了一項建議:發展他們的微流體技術,以預測早產。
根據Woolley的說法,這一突破完全可以改變微流體設備制造和使用的方式:“這可不是一小步;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他說,“它打開了微流體設備制造的新大門?!?/p>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