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6月22日,參加全國政協十一屆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第六專題組的政協委員,圍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提高生態文明水平進行了深入研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陸啟洲圍繞電力體制改革與電力結構調整作了交流發言。本網全文予以發表,以饗讀者。
2002年,國務院作出電力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重組原國家電力公司資產,組建五大發電集團和兩大電網公司,推進電力市場化。8年多來,我國電力工業取得快速發展,電力結構調整取得了重大成果。本文重點就電力體制改革與電力結構調整有關問題談一些個人的認識和思考。
電力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促進了電力行業的快速發展
一是裝機容量快速增長。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之初,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僅有3.53億千瓦,五大發電集團組建以后,通過競爭性辦電,電源建設速度明顯加快。
根據中電聯統計數據,到2010年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9.62億千瓦,考慮到關停因素,凈增加容量近7億千瓦,年均增加近8500萬千瓦,在較短時間內緩解了電力供應緊張局面,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缺電問題,使電力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相協調。
二是電力產業優化升級。近幾年來,我國電力結構發生深刻變化,清潔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按權威數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我國水電裝機容量達2.13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核電在建規模3087萬千瓦,居世界第一位。風電裝機容量4182萬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太陽能、生物質發電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占全部裝機容量比重達到26%。通過“上大壓小”關停淘汰了7100萬千瓦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小火電,火電機組向大容量、高參數、低排放方向發展,取得可喜成效。
三是裝備水平顯著提高。超超臨界百萬千瓦機組制造國產化率已達100%,大型空冷、循環流化床、大型脫硫脫硝、碳捕集裝置等先進技術逐步推廣。核電技術裝備自主化不斷實現重大突破,基本形成核電站設計自主化和設備制造國產化能力。
水電站大壩設計、施工,大型水電機組的設計、制造、安裝和運行方面的技術走在了世界前列。特高壓輸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并實際應用。以先進電力電子技術為基礎的柔性輸電技術裝備實現國產化,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四是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按中電聯數據,2000年,我國平均供電煤耗392克/千瓦時,截至2010年底,供電煤耗為335克/千瓦時,降低57克/千瓦時,已經達到以煤電為主的發達國家水平(美國360克/千瓦時、澳大利亞355克/千瓦時、德國306克/千瓦時、日本300克/千瓦時)。在土地、原材料、設備、環保、勞動力成本等要素價格大幅上漲的情況下,火電單位千瓦造價總體呈下降趨勢。我國線損率也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截至2010年底,全國線損率為6.53%,比2000年降低1.28%。
這些都是電力改革帶來的可喜變化。我國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電力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對電力體制改革和電力結構調整的思考
?。ㄒ唬﹄娏w制改革的兩點思考電力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市場化,建立和完善競爭有序的電力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要把握好兩方面。
一是要把握好市場化的實現形式。電力行業基本交易過程包括發電、輸電、配電、售電四個環節,最終到達用戶。電力商品具有特殊的屬性,既是各行各業都離不開的生產資料,又是人民生活必備的生活資料,具有商品和公共產品的雙重屬性。從商品屬性來講,我們就要通過市場化來體現供求關系、成本、稀缺程度等要素,從公共產品屬性來講,就要體現國家對社會公眾的普遍服務。在電力發、輸、配、售四個環節中,應該并能夠市場化的是發電和售電環節,應該形成自然壟斷的是輸電和配電環節。電力體制改革簡單講就是 “放開兩頭,管住中間。放開兩頭就是要放開發電側和用電側,使電廠能夠以競爭性的價格出售電力商品,用戶能夠以競爭性的價格購買電力商品。
管住中間就是要管住電力的輸送、調配領域,控制輸配電價格。要讓電力的商品屬性體現在競爭環節,讓公共產品屬性體現在壟斷環節,真正建立起電力商品買賣雙方市場化的交易平臺,使發電企業和用戶都有更多的市場選擇權,形成多買多賣的市場機制,同時切實做好電力的普遍服務。
二是要把握好電價改革這一核心問題。
電力改革最為核心和敏感的問題就是電價問題。2003年,作為電力體制改革的配套方案,國家出臺了《電價改革方案》,然而電價改革并無實質進展。特別是近年來,在煤炭等資源類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的推動下,電價改革嚴重滯后,電價不僅不能反映資源稀缺性和供求關系,甚至不能反映成本。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2009年將我國電價與美國、日本等27個國家平均電價比較結果,我國工業用電價格僅達到其70%水平,民用電僅達到其40%,可見我國電價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這既有我國國情的客觀因素影響,也是電力改革推進緩慢的必然結果。縱觀世界各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是電力市場化的國家還是電力非市場化的國家,對發電廠上網電價進行管制,我國是獨一無二的。由于價格的失真,使價格無法有效地向下游傳導,市場難以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今年以來,國內電煤價格繼續大幅上漲,火電企業嚴重虧損,現金流斷裂,無力組織生產,這也是導致今年發生 “電荒”的重要原因之一。更為值得關注的是,由于我國出口多為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產品,而進口則多為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產品,按2010年數據,我們凈出口產品電耗約為3.6億噸標準煤,而其價格僅為國際市場價格的70%,相當于變相補貼了全世界。
(二)對電力結構調整的兩點思考當前電力行業發展面臨深層次問題,除了外部條件影響,結構不合理也是主要癥結所在,電力行業已經到了只有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
結合我國國情,關鍵要在電源結構和布局結構兩個方面進行深入調整。
一是在電源結構調整方面,應大力發展風電和太陽能。我國已經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要達到15%,“十二五”時期達到11.4%,按國家統計局數據,2009年這一比重只有7.8%,因此,必須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推進電力結構調整,減少對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結合我國能源儲量、分布與需求的實際情況,在繼續積極發展水電、核電等清潔能源的同時,應把風電、太陽能發電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位置。我國風能、太陽能儲量十分豐富。我國陸地和海上風電潛在開發量約為26億千瓦,太陽能理論資源量約為每年1.7萬億噸標準煤,如果太陽能利用率達到千分之一,相當于節約標準煤17億噸,發展潛力巨大。由于新興市場國家的出現,一次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同時理論和實踐都充分表明,火電成本總體上是呈剛性上升趨勢,而風電、太陽能發電成本近年來下降速度不斷加快,目前風電在我國發展已經基本實現產業化,造價不斷降低,發電成本正在逐步逼近火力發電成本。太陽能發電在發達國家已經得到很好的發展,尤其是屋頂太陽能,德國等發達國家已經非常成熟。太陽能發電在我國還處在起步階段,但發展速度很快,目前已經由幾年前的4元/千瓦時進入1元錢時代,并將逐步具備商業化運營條件,預計2020年左右就將與常規電成本相當,達到0.6元/千瓦時左右。目前一些主流輿論認為風電、太陽能產能已經過剩,這實質上是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片面認識。我們應該看到,沒有生產能力的適度過剩就沒有競爭、就沒有技術進步的動力。任何一個產業都是從產能過剩到競爭優勝劣汰,進而促進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最終實現商業化運營,這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也被實踐充分證明。
二是在布局結構調整方面,應重點加快電源布局和電力負荷布局調整。我國東部經濟發達,用電負荷高,但電力發展受資源儲備、環境容量、土地供應,以及鐵路運輸等條件限制。因此,電源布局結構的調整,就是要結合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在西部資源富集區建電廠,通過特高壓輸電,把電能送往東部負荷中心。據國家電網測算,一條&800千伏直流特高壓輸電線路能源輸送能力約為750萬千瓦,相當于每年2000萬噸原煤的輸送能力。電力負荷布局的調整,就是要配合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行差異化的產業政策,加快高載能產業向西部資源富集區轉移,在有條件的地區發展煤電高載能、水電—高載能聯營,實現電力的就地轉化。據測算,100萬噸/年電解鋁產能每年需要的能源相當于600萬噸原煤,既可以很好地緩解東部地區電力緊張局面,解決西部地區“窩電”的問題,同時還能夠大大減少煤炭運輸,節約運輸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概括起來,電力布局結構調整的原則應該包含兩條,一條是電源布局調整要“多送電,少運煤,另一條是電力負荷布局調整要“少送電、多運載能產品,這樣才能實現能源資源更加優化的配置。
總之,我國電力工業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市場化改革和結構調整,才能盡快走上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的電力保障。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