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制的“響尾蛇”導彈AIM—9,是世界上第一種紅外制導空對空導彈。紅外裝置可以引導導彈追蹤熱的目標,如同響尾蛇能感知附近動物的體溫而準確捕獲獵物一樣,命中率極高。
美國科學家研制的響尾蛇空空導彈
該導彈長近3米,直徑120余毫米,彈體由鋁管制成。彈頭前端有一個玻璃罩,內部裝有熱敏感材料制成的熱源探測器件及系統,也就是尋找目的系統。
響尾蛇導彈通過不斷改進,性能不斷提高,已經發展成多品種系列化,其中,“超級響尾蛇導彈”成為戰果最輝煌的空空導彈。這種導彈先后總共生產10萬多枚,在近年來世界各地局部戰爭中,屢建奇功。
響尾蛇導彈命中率極高的原因
由于現代戰斗機都是采用噴氣式發動機,噴管噴出的高溫氣體中含有大量的紅外線輻射。飛行員駕機上天,已經不是用導彈單純攻擊敵機的機身。而是首先想方設法繞到敵機后部,瞄準器對準敵機的噴火口,一按電鈕,響尾蛇導彈就向敵機尾噴管飛馳而去,并且咬住不放,直到擊中尾噴管使敵機炸毀。它們均采用非致冷硫化鉛紅外探測器,并用超小型電子管放大器進行信號處理,且只能在目標尾后進行探測,且距離為10千米以下,有效攻擊范圍僅為目標尾后2~3千米。
空戰中的響尾蛇導彈
一般來說,飛機一旦被響尾蛇導彈咬住,必死無疑。但也有例外,據說有一位飛行員,發現機艙儀表屏突然亮紅燈報警,說明敵人的響尾蛇導彈向他飛來,他心里計算,離擊毀飛機還有十秒鐘時間,按飛行條例規定;他完全可以跳傘,放棄飛機。但飛行員十分鎮靜,突然他靈機一動,調轉機頭向太陽飛去,響尾蛇導彈也跟蹤著向太陽飛去,此時飛行員突然駕機一個猛子向下扎去。響尾蛇導彈來不及反應,以為太陽的熱源就是飛機尾噴管,于是一直向太陽飛去。這個飛行員以他良好的心里素質,靈活的頭腦和豐富的科學知識,保護了飛機也保護了自己。
時至今日,“響尾蛇”成為世界上產量最大的紅外制導空對空導彈,也是實戰中被廣泛使用的少數導彈之一,參加過越南戰爭、馬島沖突和海灣戰爭。各型“響尾蛇”導彈都采用紅外制導,發射后,導彈控制艙前面的導引傳感器,探測目標發出的紅外輻射,使導彈自動跟蹤目標飛行,直至擊中目標,最大的優點是可發射后不管,減輕了飛行員的心里負擔。
馬島戰爭中英國垂直起降“海鷂”戰斗機
幾十年來,頗有威力的“響尾蛇”導彈經歷了許多著名戰爭和沖突的考驗,身影也遍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可謂大名鼎鼎。1981年8月,美國海軍的兩架F-14“雄貓”戰斗機曾在1分鐘內擊落利比亞的兩架蘇-22式攻擊機,使用的就是“超級響尾蛇”導彈。1982年馬島戰爭中,英軍10架“海鷂”式戰斗機發射27枚“超級響尾蛇”導彈,擊落了24架阿根廷飛機。西方傳媒稱它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空中殺手”。
響尾蛇導彈發明受動物學家啟發
動物學家發現,在沒有月光的森林里,伸手不見五指。小動物出來覓食,什么也看不見,只能依靠鼻子的嗅覺和爪子的觸覺來尋找食物,摸到一個果子就把它吃了。可是響尾蛇卻不一樣,它高昂著頭四面環顧,一低頭就咬住一個老鼠,再一低頭又咬住一只兔子,真是百發百中,令人贊嘆!科學家納悶;難道響尾蛇的眼睛是夜光眼,可以在黑暗中識別各種動物?于是就抓了一條響尾蛇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響尾蛇的眼睛是近視眼。難道響尾蛇的耳朵特別靈,可聽到小動物爬行的微弱聲音?研究結果發現響尾蛇根本就是個聾子。一條又聾又瞎的響尾蛇還有什么其它特殊功能嗎?
響尾蛇
于是,科學家把響尾蛇放在一個暗室中,分別照射各種不同波長光線。當照射普通七色光時,響尾蛇毫無反應,當照射到紅外線時,響尾蛇突然高抬起頭對著紅外光源。若換個方向照射紅外光,響尾蛇又突然調過頭來,緊盯著紅外光源。接著,科學家經過仔細研究,終于發覺在響尾蛇的鼻子上部長著第三只眼睛—紅外熱感應器官。原來,動物身上都會發出一種不可見的紅外光,我們人看不見,其它動物相互也看不到。唯有響尾蛇的第三只眼能看見。使響尾蛇能清楚地分辨出各種動的形狀和位置,準確的一口咬住。
原來它的秘密在于,響尾蛇在眼和鼻孔之間有一個頰窩,是熱能的靈敏感受器,可用來測知周圍敵人(溫血動物)的準確位置。頰窩一般深5毫米,只有一粒米那么長。這個頰窩是個喇叭形,喇叭口斜向朝前,其間被一片薄膜分成內外兩個部分。里面的部分有一個細管與外界相通,所以里面的溫度和蛇所在的周圍環境的溫度是一樣的。而外面的那部分卻是一個熱收集器,喇叭口所對的方向如果有熱的物體,紅外線就經過這里照射到薄膜的外側一面。顯然,這要比薄膜內側一面的溫度高,布滿在薄膜上的神經末梢就感覺到了溫差,并產生生物電流,傳給蛇的大腦。蛇知道了前方什么位置有熱的物體,大腦就發出相應的“命令”,去捕獲這個物體。
在這里,響尾蛇的神奇本領告訴我們,世界真奇妙!動物真奇妙!
響尾蛇的外熱感應器官在夜間能看到老鼠
據說,響尾蛇還有一個驚人的本領,就是死后一小時內照樣能咬人至死。許多人上了當,難道響尾蛇變成“鬼蛇”還要報復人嗎?
通過研究,科學家終于解開了響尾蛇死后咬人的秘密。美國的研究指出,響尾蛇即使在死后一小時內,確實仍可以突然彈起襲擊人。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行善者地區醫療中心”的研究者發現,響尾蛇在咬噬動作方面有一種反射能力,而且不受腦部的影響。研究員訪問了34名曾被響尾蛇咬噬的傷者,其中5人表示,自己是被死去的響尾蛇咬傷。即使這些響尾蛇已經被人擊斃,甚至頭部切除后,仍有咬噬的能力。
一直以來,科學家只知道響尾蛇的頭部擁有特殊器官,可以利用紅外線感應附近發熱的動物。而響尾蛇死后的咬噬能力來自何處并不明白,通過研究發現,這種能力還是來自這些紅外線感應器官的反射作用;即使響尾蛇的其它身體機能已停頓,但只要頭部的感應器官組織還未腐壞,即響尾蛇在死后一個小時內,仍可探測到附近15厘米范圍內發出熱能的生物,并自動做出襲擊的反應。科學家根據這一原理發明出許多相應器件和裝置,廣泛運用于軍事領域。
想一想,世界上的動物頭腦結構多么精巧,為了捕食和生存,竟然長出這樣完整的一套紅外薄膜熱感應接受和處理系統。真可為巧奪天工,無與倫比。這就為人類研究和發展紅外敏感材料和紅外探測技術,提供了基礎信息和知識,從這點說,響尾蛇成了人類的老師。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