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UW)、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edical Center)與英特爾宣布,使用磁共振無線電力傳輸技術,共同試制出了植入式人工心臟使用的供電系統。該系統有望省去為給人工心臟供電而從腹部伸出體外的電源線。該系統已經在美國人工臟器學會“美國人工內臟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Artificial Internal Organs)”上進行了演示,并且獲得了向人工心臟開發最有前途的研究頒發的“Willem Kolff/Donald B. Olsen Award”。
UW和英特爾近數年來一直在研究開發無線電力傳輸系統。此次的系統在常見的直徑為數十cm的磁共振式無線電力傳輸收發線圈的基礎上,在人工心臟上安裝了直徑4.3cm的接收線圈,并且將其放入裝有水的仿人體容器中,對能否從容器外部供電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能夠以80%的傳輸效率穩定實施供電。
參與此次開發的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心臟外科醫生Pramod Bonde對該系統的前景充滿了期待:“有了這個系統,患者將能夠擺脫電源線,與健康人一樣活動”。
在歐美,植入式人工心臟的應用病例正在不斷增加。但人工心臟的電源線經腹部探出體外,連接電池使用。據介紹,即使植入手術成功后出院,因腹部創孔引發感染而再次住院的患者占了4成。
如果把該技術與容量可為人工心臟供電約2個小時的蓄電池組合使用,電源線就無需探出體外,感染的風險會因此而驟降。而且,在蓄電池未耗盡期間,患者還可以取下電源系統,可淋浴、可在游泳池游泳。“不限于人工心臟,在醫療領域的用途還有很多”(匹茲堡大學Bonde)。
另一方面,除了醫療領域之外,UW還在考慮把無線電力傳輸技術應用于海洋中設備的供電。
試制的系統。裝有接收線圈的人工心臟在盛滿水的容器中。攝影:華盛頓大學(點擊放大)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