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是要實現物與物的互聯,形成一個泛在、互聯的智能化網絡。對于物聯網下一步的發展,有觀點提出“物聯網2.0時代” ,即“需要每個物真正具備互聯對話的能力”,物與物直接互聯,形成網狀結構。筆者認為,從技術角度來說,實現每一物開放性互聯具有可能性;但從社會關系角度來說,物的私有歸屬性使得物與物之間的泛在互聯存在不可逾越的壁壘,而在某個歸屬權范圍內的物與物之間可實現充分互聯,并由一個統一的結點作為所有物的控制點和展示界面,從而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俱樂部網絡系統”,通過這一結點為俱樂部成員共享信息。
何為“俱樂部網絡系統”
“俱樂部網絡系統”來源于公共經濟學奠基人布坎南的俱樂部經濟理論,認為存在一種公共產品,具有俱樂部的性質,加入俱樂部的成員對其可以免試消費使用。在物聯網應用中,“俱樂部”可以是個人、家庭、單個企業、社會組織、不同企業形成的產業聯盟或產業生態系統等,在這一俱樂部中,歸屬于俱樂部的所有“物”通過物聯網技術聯接在一起,云端數據挖掘分析處理,形成俱樂部成員需求的信息、達到成員控制要求等,真正實現互聯、互通、互控以及人與物的交互。
以“互聯企業”為例,產業鏈上不同環節企業通過自動化控制、信息技術、物聯網等現代科技,形成產業生態圈,這一生態圈就是一個“俱樂部”,在俱樂部中的所有物實現互聯互通,共享信息,可提高效率。
為什么會形成“俱樂部網絡系統”
物聯網中的各類元素,包括設備、平臺、數據等均是私有化的,將物聯接起來形成的物聯網系統也具有私有化性質,它歸屬于某一個人或組織,在個人、家庭、單個企業的物聯網應用中非常明顯,如一套智能家居解決方案及所有元素歸屬于購買它的家庭。雖然在一些產業聯盟或社會組織中,具有多個歸屬主體,但主體之間均可通過有形或無形的契約安排實現所有的物品對整體組織的歸屬關系,即對于俱樂部的歸屬關系。在這種物的歸屬關系下形成的物聯網系統具備明顯的壁壘,其他個人和組織所屬的物不能接入這一系統中,不能和這一俱樂部中的物實現互聯互通并共享信息,因此,物聯網應用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網絡系統。與互聯網相比,互聯網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際互聯不存在物權私有性歸屬問題,可直接實現廣泛的互聯互通。
追本溯源,形成這種相對封閉的“俱樂部網絡系統”歸因于物權歸屬,物的私有性決定了物聯網應用的俱樂部性質。試想一下,一個智能家居的家庭用戶是不可能將自家的家電與他人的家電進行互聯的,一個產業聯盟不會將其生產控制信息與其他聯盟共享的。
統一控制結點
俱樂部網絡系統中的各類物互聯后,最終通過統一的一個結點實現控制和分析結果展示。各類設備感知數據通過網絡層傳輸到云端,通過云端的數據挖掘分析,按俱樂部成員需求展示在同一界面上,并通過這一界面實現對設備控制,這一界面即為統一的控制結點,如智能家居將各類終端與智能手機相連,通過智能手機展示家庭設備信息并控制這些設備。在一套物聯網解決方案中,統一控制結點體現出了“俱樂部”對物的歸屬權,通過這一結點實現俱樂部成員享有物聯網解決方案帶來的好處。因此,物與物的互聯形成星型結構,控制結點為星型結構的核心。
通過互聯網,互不相識的任何兩個人可能實現聯系溝通,而對于物聯網,由于物的私有歸屬性質,很多歸屬于不同主體的物之間不可能實現互聯互通,所謂的物與物泛在互聯在物的社會屬性下很難實現。物聯網的發展一方面通過標準化逐步減少技術上的障礙,另一方面通過不同組織間的契約安排,形成更大的“俱樂部”來減少物與物之間更廣泛互聯的壁壘。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