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進出口像地鐵的閘口,刷卡核對身份才能進入;無人機巡航,現場進度一目了然;工地揚塵超標,噴淋裝置自動開啟,還會預先提醒避讓噴淋;3D打印建筑;身臨其境的VR體驗式安全教學;狂拽炫酷的三維全息數字建筑……昨日,深圳市建筑工務署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項目現場,舉辦政府工程智慧建造公眾開放日活動,向公眾展示了政府工程BIM+智慧建造體系的建設成果。在體驗現場,記者有一種顛覆常識的感覺,原來想象中的工地,應該是機器轟鳴、塵土飛揚的,而這里不僅環境井然,還藏了不少黑科技。
據市建筑工務署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是BIM技術全面推廣應用階段。據介紹,BIM技術是建筑行業革命性的新興技術,通過建立五維數據模型(三維空間、工序、成本),將建筑設計、施工、運維全生命周期信息進行集成應用,具有三維可視、管理協同、快速算量、精確建造、提高效率,全程優化等特點和作用。目前由市建筑工務署組織建設的政府工程項目中,已有45個開展了BIM技術應用,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今年深圳隨著第一批政府工程項目BIM+應用的普及與推廣,BIM+實施將進入常規化應用階段。
科技全面武裝的工地
在北理莫斯科大學建筑工地上,記者看到了VR科技體驗館,所有施工人員都會參與體驗,記者也戴上裝備感受了一下:一下子進入了三維空間的建筑工地,著火了怎么辦,高處墜落是什么感覺,坍塌事故的現場是怎么樣的,完全像真的一樣,摘下頭盔后還心有余悸。
中建一局華北南方公司執行總經理李智勇說,就是要讓施工人員感同身受,從而大幅提高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和技能水平,確保在今后實際操作中的人身安全。在VR體驗館旁邊,還有安全帽撞擊、平衡梁、急救等現場模擬項目。
科技也同樣支持著工地的綠色環保。進出的施工車輛自動沖洗,工地上有PM2.5的監測器,一旦報警,場內霧化降塵裝置就啟動,清掃車也會出動,采取灑水降塵等措施。施工現場設置隔音防護棚,噪音監測監控到每一輛車和施工設備。項目部夜間照明時,對燈光設置燈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區域,并安裝8個環保燈,采用光照充足太陽能板進行充電;并對鋼筋加工場地,搭設防護棚,對充電電焊作業區采取遮擋措施,避免電弧光外泄。施工現場針對不同的污水,設置沉淀池必須經三級沉淀后再排出,并將周邊地下水與施工地下水隔離,施工期間僅處理基坑內的地下水,避免造成周邊地下水位的變化和污染。
現場體驗“智”造高科技
作為與VR、AR并列2016年十大科技趨勢之首,MR改變了人類認識世界、溝通世界的方式。昨日,在這里記者也體驗MR混合現實技術。
戴上MR眼鏡,就能在還沒建好的建筑里漫游,改變了工程建造管理方式,利用MR混合現實技術的智慧開挖,更是通過定位和傳感器技術,可以保證開挖的精度與效率,在視覺盲區也可精準開挖。
一直以來,在建筑行業難以加工的異形部件讓技術人員十分困擾,如今3D打印技術能夠輕松完成當時需要多人耗費長久時間才能加工出的構件,而精細及標準程度上遠超人工加工。李智勇告訴記者,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主樓北莫之星安裝完成,如果運用傳統方法需要45天,現在用了BIM技術、3D打印技術后縮短到13天。
BIM技術將全面應用
在這里,“黑科技”無處不在。運用互聯網+智慧工地系統,工人入場刷卡直接聯通住建部勞務信息云平臺、遠在幾千公里外出差的總部管理人員可以輕松登錄手機APP查看該現場工人入場工作情況,包括工人基本信息、工種、工時等等,精確掌握該工人工作情況。
在安全管理方面,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遠程視頻監控清晰度非常高,能夠看清遠在千里之外的項目工人是否配套安全帽以及安全帽上的編號。通過遠程視頻,可以保障對項目的實時監控和管理,目前中建二局全面使用了項目遠程全景視頻監控。
事實上,昨日體驗的只是“數字工地”的一小部分的功能。市建筑工務署相關負責人說,未來的施工現場,包括BIM、大數據、物聯網、智能機器人、智能穿戴設備、手持智能終端設備、智能監測設備、移動互聯設備等技術和設備,都將得到推廣應用。記者了解到,BIM技術,是圍繞工程的整個生命周期,收集有關建筑物及生命周期的所有信息,實現技術、數據、協同的統籌管理,實現工程實施的各項流程協同推進的管理工具。
昨日走訪的北理莫斯科項目涵蓋市政道路、綜合管廊、地塊市政配套、地下空間及聯絡道等眾多工程,具有專業類型復雜,項目之間、項目與其他軌道交通、地塊開發項目相互交織,技術接口和施工管理接口眾多等特點。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