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過MES的人都會發現,MES簡直跟機器貓的四次元口袋一樣,需要什么基本都能從里面掏出來(當然是指車間生產管理的工具)。
制造企業在進行數字化改造、工業4.0的建設過程中,繞不開MES,對于上MES,企業通常都能列出長長一串的功能列表。
對于大部分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而言,這里存在一個非常致命的坑。缺乏信息化項目經驗的企業通常都期望一次上盡量多的模塊,企圖一次上系統能解決企業生產管理的所有問題。
但通常又不能保證財力、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投入,與供應商的磨合不到位,自身信息化團隊建設滯后,等等多方面原因導致“一起上”的項目最后“一起趴窩”,項目以失敗告終。、
然后陷入“不上MES等死,上MES找死”的“To be or Not to be”的恐懼中。
正如前面關于成功實施MES因素分析里提到的,從方法論上說,分模塊分步驟實施對于許多中小型企業不可違背的原則之一。那么從實踐上,如何實現分模塊呢?筆者根據實踐經驗,結合現在業內的發展趨勢和技術發展現狀,推薦一個有效的方法——將MES APP化!
國務院在2017年年底印發的《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完成培育出30萬個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APP的目標任務。
從“西門子MindSphere架構示意圖”可以看出,當前MES系統APP化的可行性有二:
1) 工業互聯網提供強大平臺
工業互聯網最大的好處是提供了數據平臺,為數據采集、數據應用的解耦提供了現實的可能。
經過幾年建設,工業互聯網已經逐漸成氣候,多個國家已經紛紛出臺工業互聯網平臺標準白皮書,幾大廠商也積極搭建自己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國際化平臺包括GE的Predix、西門子的MindSphere、PTC的Thingworx等,國產的包括航天云網、樹根互聯等幾大平臺。
自下而上看,工業互聯網為企業數字化提供統一的平臺,可以承載多種IoT的數據,可以實現IoT即插即用,使得數字化的“碎片”成為可能。自上而下,工業互聯網為不同APP提供即插即用的本體,不用拘泥與時間或者功能先后。
2) “碎片化”團隊提供豐富的場景應用
制造業信息化需要的不僅僅是IT人才,還需要有行業知識的團隊支持。從成本、人數分布上來看,一個團隊同時掌握生產管理所有的行業知識十分有難度,因此即將大量涌現出來的將會是小而精的團隊。
大眾創業的時代,將會有大批的團隊進入工業領域,這些小而精的“碎片化”團隊,將會為制造企業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
最后,建議中小型企業進行升級轉型的過程中,需要堅持分模塊分步驟的方法,同時考慮將大而全的MES“打碎”,通過APP的方式更好地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的目標。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