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 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奇上臺在鋼琴前坐下。觀眾們坐在燈光下安靜地等著。1分鐘,沒有動靜,2分鐘沒有動靜,3分鐘,人們開始騷動,左顧右盼,想知道到底怎么了,到了4分33秒,連琴鍵都沒有碰一下, 鋼琴家站起來謝幕:“謝謝各位,剛才我已成功演奏了《4分33秒》。”
凱奇《無言》的意味深長與無聲勝有聲的意境,讓我們有了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待“工業大數據給我們帶來的機遇”的靈感。在他的啟發之下,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工業創新與創意要以用戶的需求為轉型的核心驅動,從早期為支持生產流程而采用簡單的機械系統,到現適應動態變化的市場需求,采用高度自動化的工具,工業發展始終離不開技術革新。
產品做出來之后,到底是怎么去使用它?以前關心的是如何生產最好的產品為主導,現在關心的是產品怎么去用,消費體驗在哪里?我給大家總結了兩點:第一, 我們現在對工業價值的認知必須從后往前移,從消費端走到生產價值鏈前端。 第二,從關注機器與機器的數據或工業環境數據,到全面協同優化的這樣的一個價值體系,實現我們對工業4.0一個完整理解。所以這是我們解讀工業4.0的驅動。
我們在理解大數據的概念的時候,需要做到三個“實”,就是-實時、現實和真實。目前的大數據,概念已經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基本上大家都能接受,數據越多,交叉分析細,我就能夠改進我的工業流程,能夠做好市場營銷。今天大數據我們無論是談論4個V還是6個V,其核心都會強調價值。
目前,除了整體對大數據的基礎建設的關注之外, 在數據挖掘,數據到信息,到數據信息價值的工作方面,目前也是有諸多的努力,其中包括通過對社交數據挖掘或商業數據挖掘,來實現銷售預測、提升用戶關系挖掘與聚類等。在關注“人為數據或與人的行為數據”同時,在制造業,我們對機器數據或機器軌跡數據,如設備控制器、傳感器、制造控制系統等也隨著工業互聯網的建設大量被關注與應用。
決策的價值隨著做出決策的時間的增加而消弱。大數據給我們帶來一個全新的、多樣性的思考。洞察能力的培養與提升需要加強機器的自動學習能力,完善行業數據標簽,再通過數據模型給我們帶來的更好的價值,對企業主而言是更好的商業決策,對消費者而言,就是不斷提升的全方位體驗。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