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隨著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云技術、智能終端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影響著人們生活的同時,也無時不改變著制造業企業的運作模式。
隨著國家大力倡導“中國制造2025”,且智能制造技術的進步和企業信息化管理理念的普及,制造業企業的運營越來越依賴信息技術。
制造業整個價值鏈、制造業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都涉及到非常多的數據,比如產品數據、運營數據、價值鏈數據、外部數據等等,種類繁多,這些數據將會為企業帶來非常多的價值。
大數據的價值被傳統產業所認可,它通過技術創新與發展,以及數據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為企業管理者和參與者呈現出看待制造業價值鏈的全新視角。
大數據是如何實現智能制造的?
一個成功轉型智能制造的企業,在生產線、生產設備上都將配備傳感器,抓取數據,然后經過無線通信連接互聯網,傳輸數據,對生產本身進行實時監控。而生產所產生的數據同樣經過快速處理、傳遞,反饋至生產過程中,將工廠升級成為可以被管理和被自適應調整的智能網絡,使得工業控制和管理最優化,對有限資源進行最大限度使用,從而降低工業和資源的配置成本,使得生產過程能夠高效地進行。
基于工業制造云服務、工業大數據分析等云計算技術之上,通過機聯網、RFID、智能穿戴設備等物聯網技術實現人、機、料、環等之間的“互聯”和“感知”,為客戶量身打造的‘透明化生產、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減少人工干預,從而提高工廠設施的整體協作效率、提高產品質量一致性。
如何使用大數據進行設備管理?
此外,過去在設備管理方面,由于設備在運行過程中的磨損,會影響產品品質。而使用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后,可以通過實時感知數據,明確產品故障,生產過程中所有因素均能精確控制,真正實現生產智能化。因此,大數據直接決定了“工業4.0”所要求的智能化設備的智能水平。
通過實時看板監控設備運行狀態、運行績效;運用智能終端提示、提前預警維修、保養作業,并對設備使用績效做出統計分析和評價。利用大數據監控所有的設備生產流程,能夠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實時優化和降低生產能源消耗。
實現智能制造,大數據是基礎
實現智能制造,必須使用大數據,包括在數據采集、數據管理、訂單管理、智能化制造、定制平臺等得到充分應用。幫助制造業企業提升營銷的針對性,降低物流和庫存的成本,減少生產資源投入的風險。此外,對大數據進行分析,將帶來倉儲、配送、銷售效率的大幅提升和成本的大幅下降,并將極大地減少庫存,優化供應鏈。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