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發的全民抗疫戰,讓社會看到了科技的真實力量。
與AI、云計算等技術相比,AR在應用范圍和認知度上一直是“第二梯隊”,但在此次抗疫防疫戰中,AR也站到了一線,在精度和效率上支持著多地的防疫工作。
LLVISON(亮亮視野)向多家醫院捐贈了AR眼鏡及遠程醫療系統,用于遠程會診、社區抗疫等;亮風臺的AR眼鏡具備測溫預警、遠程協作等功能,在人員檢測與企業生產方面發揮了一定輔助作用;用友云醫療的AR診療一體化方案,可以讓醫護人員以智能眼鏡進行遠程協作,避免交叉感染。
特殊時期的需求加速了AR技術的進化發展,部分企業大放異彩。但疫情之下,也有非常閃亮的AR企業困于資本之路。
1月4日,全息AR技術服務商——微美全息更新了赴美上市的招股書。值得注意的是,微美全息此前已經多次延后上市時間,其最早一次提交招股書的時間是在2019年6月27日。
根據微美全息最新的招股書,其計劃以每股7.5美元到9.5美元的區間價格,募集最多不超過4370萬美元的資金。
IPO募來的資金,微美全息披露將分別用于三個方面。第一,約40%的資金用于研發,比如開發全息面部識別系統、全息數字生活系統、全息教育知識產權等;第二,約40%的資金用于戰略收購和投資互補業務;第三,約20%的資金用于其他一般企業用途。
盡管AR產業的終端應用輸出能力還不高,AR技術也未像AI一樣遍地開花,但成立僅5年左右的微美全息此次IPO確實是帶著非常亮眼的成績而來。不過,在這些亮眼的成績背后,微美全息的未來上升空間依然存在不少不確定性因素。
能賺能長
一般而言,沒有可觀的財務數據,企業是不會上市,甚至不能上市的。
這對微美全息似乎不是問題,招股書中的微美全息,事實上已經成為了這個行業的老大。據招股書,微美全息委托獨立研究機構——Frost & Sullivan調查撰寫了一份AR產業報告,從微美全息披露的數據來看,其在業內多領域處于一個全面領先的地位。
比如以中國全息AR一體化解決方案供應商這一類別來看,微美全息的年營收在2018年為2.252億元,為行業第一;以中國AR廣告服務供應商這一類別來看,微美全息2018年的營收為1.812億元,遠遠領先于第二名的0.84億元。
雖然微美全息沒有具體指出這些競爭對手分別是誰,但在這份報告里,微美全息的確處在一個行業領先的位置。與之匹配的是微美全息在招股書中披露的頗為華麗的財務數據。
在最新招股書中,微美全息披露的財務數據報告期有四個,分別是2017年和2018年,以及2018年上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微美全息披露財務數據的報告期并不多,這和它“成長型企業”的定位有關,但是從這些數據中能看到兩個主要特征。
1、高毛利率
微美全息的毛利率高的嚇人。據招股書,2019年上半年,微美全息毛利率達到了68.4%,相比2018年上半年64.3%的毛利率,增長超4個點。甚至在2017年,微美全息的毛利率就達到了58.9%,而此時微美全息成立才2年時間。
這是全部業務的毛利率加權值,如果把微美全息的兩項主營業務分別拿出來看,會發現它的兩項業務依然都擁有非常高的毛利率。其中,AR廣告業務在2019年上半年的毛利率是63.1%,相比2018年上半年的49.8%,增長了超13個百分點;AR娛樂業務2019年上半年的毛利率為93.2%,與2018年上半年基本持平。
AR娛樂業務是微美全息高毛利率的主要貢獻,但是即便是把更低的AR廣告業務拎出來和同行們比一比,微美全息還是完勝。這里選取兩個對比對象,分別是代表互聯網廣告的騰訊,和代表線下廣告的分眾。
2019年H1,騰訊廣告業務的毛利率為45.6%,分眾廣告業務中,樓宇媒體毛利率為43.9%,影院媒體毛利率為34.6%,而微美全息2019H1的毛利率是63.1%,比騰訊高出17.5個百分點,比分眾兩項業務各高出19.2和28.5個百分點。可以說,微美全息證明了AR廣告的賺錢能力,比互聯網廣告和線下廣告,都要高。
對于擁有如此高毛利率的原因,微美全息在招股書中解釋為“對成本的有效控制”。具體來看,2019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增長超4個點,以及2018年毛利率同比增長3.3個點,主要是微美全息的兩項措施效果明顯,一是和通道供應商談判到更好的價格,二是減少了第三方顧問的使用。
言下之意,微美全息能夠保持高毛利率,且保持高毛利率高增長的原因,是對主要業務成本的削減。至于為何微美全息能夠有效削減成本,其業務量的增大,以及技術的成熟,是核心原因。
2、高增長
成立僅5年,微美全息增長似乎越來越快。據招股書,2018年,微美全息全年營收2.25億元,同比2017年的1.92億元,增長17.2%;2019H1,微美全息營收1.58億元,同比2018H1的1.12億元,增長41.1%。
拆開看半年度營收增長,從2018H1到2018H2,微美全息營收幾乎0增長,但從2018H2到2019H1,微美全息卻實現同比增長39.8%。綜合來看,微美全息近年來營收增長加速度為正數。
不僅僅是營收,微美全息在毛利潤、凈利潤上都取得了不錯的增長。毛利方面,2018年為1.4億元,同比增長23.9%,2019H1為1.08億元,同比增長50%;凈利方面,2018年為0.89億元,同比增長21.9%,2019H1為0.79億元,同比增長54.9%。
對于營收快速增長的原因,微美全息將其歸結為主營業務的驅動,即AR廣告服務和AR娛樂產品的驅動。不過從兩項主營業務的收入變化來看,驅動微美全息營收增長的唯一因素,其實是AR廣告業務,而非AR娛樂業務。
據招股書,2018年,AR廣告業務營收1.81億元,同比增長36.1%,AR娛樂業務營收0.44億元,同比下降25.4%;2019H1,AR廣告業務營收1.32億元,同比增長78.4%,AR娛樂業務營收0.27億元,同比下降27%。
招股書提到,AR廣告業務營收之所以增長,是因為付費客戶的增多,而AR娛樂業務營收之所以下降,是因為組成AR娛樂業務的MR(混合現實)軟件更新的延遲。
付費客戶到底增長了多少,微美全息招股書有詳細地披露,但主要還是AR廣告這一業務,因為對于AR娛樂產品業務,微美全息沒有對平均客單價進行直接披露。2019H1,微美全息AR廣告客戶數為131個,同比2018H1的113個,增長15.9%;2018年,微美全息AR廣告客戶數121個,同比2017年的97個,增長24.7%。
平均客單價也呈現增長趨勢。2019H1,平均客單價為101萬元,同比2018H1的71萬元,增長42.3%;2018年,平均客單價為150萬元,同比2017年的140萬元,增長7.1%。
從客戶數和平均客單價增速來看,微美全息營收增長的直接原因就不難理解了。換言之,微美全息實現高增長的原因,在于獲取了更多客戶,并向每位客戶提供了更多的業務。這里可以借助微美全息對平均客單價增長的解釋:更用力的營銷和技術質量、能力的提高。
“兩條腿”失衡
微美全息總營收不斷增長之下,兩大主營業務的平衡狀態卻慢慢被打破。前面提到,2019年上半年,微美全息AR廣告業務營收實現同比增長,但AR娛樂業務營收卻同比下降了27%。
雖然AR娛樂產品業務營收的下降未能影響到微美全息整體的增長趨勢,但是卻將微美全息兩大主營業務失衡的問題顯露出來。
據招股書,2019年上半年,AR娛樂產品業務營收占比為16.5%,比上年同期下降17.4個百分點;2018年,AR娛樂產品業務營收占比為19.6%,比上年同期下降11.1個百分點。作為微美全息主營業務之一的AR娛樂產品業務,營收和營收占比雙降,顯然意味著微美全息的“一條腿”正在慢慢變弱。
AR娛樂產品業務動力的弱化,顯然不是微美全息想看到的。一方面,AR娛樂產品是一個極高毛利率的業務,已經超過90%,比AR廣告業務的毛利率高出不少,如此香的業務,微美全息必然要重視再重視;另一方面,AR娛樂產品業務是微美全息目前僅有的2個盈利業務,破壞業務多元化不利于自己的未來發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從2017年到現在,AR娛樂產品業務的客戶數是在增長的,這說明微美全息的確在努力通過營銷投入來獲客,只是在總營收持續下滑的情況下,AR娛樂產品業務的平均客單價必然會持續下降。
而且,微美全息在招股書中解釋了該項業務收入下滑的原因,即現階段確認的MR軟件開發服務費的下降,在進一步說明中,微美全息指出對MR軟件的升級計劃在2018年已經開始,而且有望在2019年第三季度完成部分重要升級。
但是不得不說,微美全息面對AR娛樂產品業務收入的持續滑坡其實非常被動。因為,這是技術問題帶來的收入下降。雖然微美全息對此保持比較樂觀的態度,但是這次歷時一年多時間甚至更長時間的升級,究竟什么時候能夠完成,目前還不確定。這意味著,AR娛樂產品業務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表現可能依然要延續目前的趨勢,保持下滑的勢態。
如此下去,AR娛樂產品業務的收入貢獻將繼續下降,與AR廣告業務形成非常不平衡的關系。這種不平衡關系帶來的最大威脅是削弱微美全息總營收的增長速度,尤其在一進一退的業務增長關系中,微美全息需要面臨更大的增長壓力。
AR基因軟肋
如果僅憑高毛利率和高增長這兩項關鍵財務數據,微美全息絕對可以算是資本市場的一個價值標的。但問題在于,微美全息所處的AR行業,目前依然在應用方面存在比較明顯的局限性。
事實上,AR的應用已經呈現全民化趨勢,且已經被用于一些大眾化的場景之中,比如支付寶AR集五福、QQAR紅包等等,這些都是數億人參與過的大項目。
但是AR技術應用不像AI一樣,能夠發揮大腦屬性的作用,它也不像云計算一樣,具備數據處理的能力。因此,目前我們看到的AR技術,多用于娛樂和廣告層面,而在硬件上,AR眼鏡幾乎是唯一可以觸達C端消費者的產品。
可以說,AR技術,某種程度上對大眾來說,是可有可無的技術,在沒有殺手級應用出現之前,這是它無法改變的致命缺點。微美全息作為全息AR技術企業,同樣不得不面臨行業施加的客觀局限性。
1、難賺大錢
前面提到微美全息近兩年的經營毛利率非常高,但是高毛利率只能代表賺錢的質量,并不能代表賺錢的多少。有高毛利率的微美全息,其實并沒有賺到什么大錢。
據招股書提供的數據,2019年上半年,微美全息凈利潤為0.79億元;2018年,微美全息凈利潤為0.89億元。此外,凈利潤率方面,2019H1,微美全息達到50%,2018年,微美全息達到39.6%。
雖然凈利潤率并不算低,但是凈利潤(毛利),也就是微美全息切實賺到的錢,其實并不多。依然用騰訊和分眾對比,雖然微美全息和騰訊、分眾在業務體量上不是一個層次的,但它們目前在業內都處在前列,具備一定可比性。另外,由于騰訊財報未披露廣告業務的凈利,所以這里以三家的毛利數作參考標準,但是對結果不產生實質影響。
2019H1,廣告業務上,微美全息毛利只有0.83億元,分眾毛利有24億元,騰訊毛利有135.78億元。微美全息與騰訊、分眾相差懸殊。
微美全息難賺大錢的事實,必須要怪整個AR行業目前的規模天花板。
以微美全息在招股書中引用的Frost & Sullivan對AR產業的調查報告為例,2019年產業規模預測值為120億,僅僅是一個百億規模的產業市場,體量非常小。
微美全息雖在多個細分賽道(AR廣告服務供應、全息AR一體化解決方案供應)位列第一,但是占比依然不高。以2018年的數據作對比,中國AR產業規模為69億元,但微美全息2018年營收為2.25億元,只占到了3%。
綜上,微美全息目前難賺大錢的原因,一是來自于產業規模還未爆發,二是來自于自身業務份額并不高。
2、應用局限
AR(增強現實)技術其實已經誕生超60年,從前面報告對AR產業規模的預測來看,AR產業規模的爆發應該要到2022年或2023年左右,即超過千億規模。
但這僅僅是前景,與美好前景形成強烈反差的,是AR產業應用的現狀。其實從2018年、2019年、2020年的AR產業(預測)規模來看,也可以推斷出AR產業規模雖然增速不錯,但也受困于不廣的應用范圍。
一方面,AR企業和平臺,多主要服務于企業客戶,即to B,to C產品和服務少之又少,比如微美全息的AR廣告業務主要服務于AR廣告制作商,AR娛樂產品業務則主要服務于程序開發商。
另一方面,AR技術的硬件產品受眾面不高。微美全息目前的產品幾乎都是軟件產品,或許也是考慮到AR硬件產品市場太小這一關鍵原因。而且當前知名度較高的AR硬件應該是AR眼鏡,但是受眾依然非常小,遠不如在游戲、影視上大展身手的VR眼鏡。究其原因,AR硬件的應用能力實在有限。
這種基因層面的局限性,從微美全息的業務生態上也可窺見一二。微美全息在官方網站中羅列了非常多的AR應用場景,比如在云應用層面,有廣告、娛樂、教育、5G;行業應用層面,有廣告、家用、娛樂、影院、展覽、教育;云開發層面,有人臉識別、AI換臉、數字生命、教育IP、車窗導航、購物導航、旅游導航。
但是目前能夠給微美全息帶來產值的只有AR廣告和AR娛樂,而且在教育、展覽、旅游等其他應用場景下,微美全息在官網上呈現的依然是設想方案,沒有可以參考的實際案例,至少沒有讓大眾知悉。但是業內的確已經可以看到一些落地案例,比如亮風臺與菲尼克斯電氣合作的“AR柔性制造生產線系統”,和格力合作的“AR智能家電”等。
可以說,微美全息對除AR廣告和AR娛樂產品業務外的AR應用前景是樂觀的,但是從案例缺失的角度看,微美全息在實際操作上還是存在一些局限性。起碼在微美全息的招股書中,這些應用方案還未能為其帶來可靠的收益。
疫情之下的取舍進退
作為一個業務在中國本土,但是要去赴美上市的技術企業而言,微美全息必須考慮這次疫情帶來的可能影響,尤其是負面影響。
目前來看,受疫情打擊最大的企業都具備戶外或線下的特征,比如旅游業的攜程和飛豬、電影娛樂的貓眼和淘票票,以及大量擁有規模線下門店的企業,比如西貝、海底撈等等。
但是微美全息的兩大業務幾乎不會受到直接的負面影響,因為其業務主要都是基于互聯網應用,比如在線視頻的AR廣告、軟件里的AR游戲等等,而且其客戶都是企業客戶。
只是微美全息在線下的業務或試點,比如AR影院、AR展覽等,在一段時間內可能都要面臨極低的流量曝光,或者不得不被推遲。此外,疫情對微美全息客戶帶來的不利影響,也需要被合理地評估。
因為對于一些擁有線下業務,且作為微美全息客戶的企業來說,疫情為其帶來的用工或現金流壓力,可能也會輻射到企業的業務需求上,導致企業對AR廣告和AR娛樂產品的需求下降,從而使微美全息失掉部分訂單,短期內面臨疲軟的市場需求。
以上這些不確定因素,對微美全息的未來業績,可能會產生持續性的不確定影響。微美全息是否能夠按照自己的預期業績來向資本市場交待,也是一個未知數。而且,微美全息最近一次更新招股書,已經是一個多月之前的事情了,微美全息有可能繼續會推遲既定的上市時間,畢竟疫情之下,國外資本市場對于現階段來上市的中國企業,在估值方面必然會加入疫情這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這么來看,本就多次延期上市的微美全息,在疫情之下必須要考慮更全面的取舍和進退問題,對自己的估值和股東負責。
寫在最后
年僅五歲的微美全息,身上有著太多的閃亮標簽:AR多個領域的第一名、高于騰訊和分眾的廣告業務毛利率、VR、云計算、大數據、5G等焦點技術的整合應用商、不缺錢……
但是,越是披著一件完美的外衣,越會讓人有尋找瑕疵的欲望。微美全息自去年開始赴美上市征程以來,外界對頗為神秘的它便有諸多質疑,比如微美全息過去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比如占總資產比例近60%的商譽,等等。
細看之下,微美全息并非沒有短板,主營業務的下滑、應用能力的受限,都是微美全息這個年輕AR企業的發展弱點。
回到上市時間上,微美全息的多次推遲,可能是在顧慮著什么東西,或者還有一些關鍵的問題沒有解決。當然,晚點上市也許是個好消息,比如在AR產業爆發的2022年,資本市場對微美全息的印象可能會更好。
但是,到底什么時候上市估值最高,市場反響最好,沒人清楚,還是得靠微美全息自己去驗證,只是機會只有一次。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