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政府近日發布了關于下達2020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通知,浙政發〔2020〕3號,其中指出:加快推進三澳核電一期等重大能源項目。制定實施一批新的降本減負措施,降低企業用電、用氣、物流等成本。
詳情如下: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屬各單位:
2020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已經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批準,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做好2020年工作,要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時刻牢記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浙江的“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勇立潮頭方顯擔當”新期望,緊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全面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持續穩企業、增動能、補短板、保平安,推動經濟社會平穩發展,確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按照上述要求,各地、各單位在2020年計劃安排和組織實施過程中,要突出為發展聚力、為企業賦能、為小康增色、為治理提效的工作導向,扎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穩企業穩增長
精準服務企業。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制定實施一批新的降本減負措施,降低企業用電、用氣、物流等成本,完善涉企一站式移動服務平臺,全年為企業減負2700億元。為民營企業營造更好發展環境,實施《浙江省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合法財產,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開展環保服務企業示范行動,提升生態環境執法規范化精準化水平。
深入實施融資暢通工程。深化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臺州小微金融改革、寧波普惠金融改革和湖州、衢州綠色金融改革等試點。引導金融機構服務重心下沉,打造覆蓋全省的區域供應鏈金融科技平臺,提升各級擔保平臺服務能力,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融資,更好緩解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
加大金融風險防控化解力度。強化省市縣協同、部門間協作、政銀企聯動,防范化解企業債務風險,用好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加大政策性紓困力度。加快地方融資平臺公司轉型,穩妥有序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
著力擴大有效投資。深入實施省市縣長項目工程,大力推動浙商回歸,促進民資、國資、央企投資、外資協調增長。更好發揮政府產業基金的導向作用,完善投融資體制改革,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制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大力實施“六個千億”產業投資工程,以高端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謀劃實施一批數字經濟、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大產業項目。加快推進三澳核電一期等重大能源項目。加大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置力度。
全力穩外貿穩外資。全面實施穩外貿政策,做實“訂單+清單”監測預警系統,拓展多元市場,培育外貿新增長點。開拓“一帶一路”新興市場,建設國家級新型貿易示范區。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實施擴大進口戰略,大力度引進優勢外資項目,積極承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溢出效應,深化12個境外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加快建設境外并購產業合作園,打造高質量外資集聚地。
著力擴大消費需求。全面提升服務業創新能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制定實施數字生活新服務行動,推進生活性服務業數字化、傳統零售企業數字化、夜間經濟數字化,推進街區(商圈)數字化改造,加快建設國家級步行街,以新服務帶動新消費,加快建設現代消費體系,積極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深入實施放心消費行動,完善城市社區商業布局,打造義烏、青田等世界超市、購物天堂。
二、聯動推進創新強省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加快提升制造業競爭力。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工程,打造10條標志性產業鏈,實施60項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建成18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構筑100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體。培育發展數字安防、汽車及零部件、綠色石化、現代紡織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氫能產業創新研究院,大力發展氫能產業。加快推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推進縣域特色經濟“雙千億”工程和塊狀特色經濟提升行動,高水平建設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新增小微企業園200個。謀劃實施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2.0版,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行動,力爭在役工業機器人累計突破10萬臺。淘汰1000家企業落后產能,整治10000家“低散亂”企業。強化首臺(套)產品推廣應用,新認定省級首臺(套)產品200項,新增一批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和“浙江制造”精品。深入實施“鳳凰行動”“雄鷹行動”“雛鷹行動”,大力支持科創企業上市,推進區域性股權市場改革試點。新培育雄鷹企業30家,新增隱形冠軍企業50家,培育壯大一批獨角獸企業。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30%。
全力推進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五年倍增計劃,大力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5%。加快培育數字產業集群,積極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和快遞經濟,加快各行業各領域數字化改造。全面實施城市大腦、電子發票、移動支付之省等標志性工程,做強集成電路、軟件業,超前布局量子信息、類腦芯片、第三代半導體、下一代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加快紹興國家級集成電路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推進“1+N”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建設,連接5000萬臺工業設備,服務10萬家以上工業企業。建成5G基站5萬個,實現縣城以上全覆蓋。加快推進軟件名城、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等數字經濟平臺建設。
基本建成創新型省份。加快建設“互聯網+”、生命健康科技創新高地,謀劃建設新材料科技創新高地。著力推動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平臺、人才、政策、要素集聚和體制機制創新,打造面向世界、引領未來、輻射全省的創新策源地。推進杭州、寧波溫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G60科創走廊、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溫州環大羅山科創走廊建設。支持之江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布局首批省實驗室2—3家。發揮浙江大學、西湖大學的引領帶動作用,支持中科院寧波材料所、中科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等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加快建設北航中法航空大學。支持阿里達摩院等企業研發機構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實施科技創新尖峰、尖兵、領雁、領航四大計劃。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健全科技大市場體系,全年技術交易額達到800億元,推動2000個授權發明專利產業化。建設浙江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打造知識產權強省。深入實施“雙倍增”計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0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10000家。加快推進人才強省建設,大力實施鯤鵬行動、科技創新人才推進計劃,新引進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20個,打造人才生態最優省。
三、以“四大建設”為載體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加快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標志性工程。合力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縱深推進小洋山全域一體化開發,推進長三角聯合創新基地、數字長三角、都市圈城際軌道等一批重大標志性工程,協同推進長三角港口一體化發展,打造世界級港口群。突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謀劃實施寧波前灣滬浙合作發展區、嘉興全面接軌上海橋頭堡。推動共建蘇浙皖產業合作區、平湖-金山產城融合發展區,促進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
深入推進大灣區建設。加快推進“三廊四新區”建設,突出環杭州灣經濟區核心區作用,推動環杭州灣城市群加快發展,扎實推進大灣區標志性工程建設,加快建設“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謀劃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入推進舟山群島新區和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建設甬臺溫臨港產業帶,力爭海洋經濟增加值增長8%以上。
加快打造“詩畫浙江”大花園。推動衢州、麗水大花園核心區建設,新建大花園示范縣(市、區)30個,串珠成鏈推進“四條詩路”千萬級核心景區建設,加快打造十大名山公園和十大海島公園,有序推動景區門票降價,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省。
全力推進大通道建設。聚焦“三個1小時”交通圈目標,高水平建設交通強省。推進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加快杭麗鐵路、通蘇嘉甬鐵路、滬蘇湖鐵路、滬乍杭鐵路、蘇臺高速公路、湖杭高速公路、瑞蒼高速公路等前期工作。推進高鐵門戶建設,全面推進鐵路杭州西站、杭州蕭山國際機場綜合交通樞紐、杭紹甬智慧高速公路、杭紹臺鐵路、杭溫鐵路等項目建設。加快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寬、滬嘉甬鐵路、金甬鐵路、金建鐵路、杭衢鐵路、衢麗鐵路、溫武吉鐵路、甬舟鐵路等項目進度。建成商合杭鐵路、金臺鐵路、杭紹臺高速公路、龍麗溫高速公路文泰段、臨金高速公路建金段、千黃高速公路、杭寧高速公路拓寬等項目。實現陸域縣縣通高速公路。
切實提升大都市區能級。深化杭州、寧波、溫州、金義四大都市區建設,探索建立公共資源配置與常住人口規模掛鉤機制。啟動實施交通節點新城開發、高品質步行街提升、城市陽臺景觀塑造、海綿城市建設等標志性工程。啟動實施杭紹甬、甬舟、嘉湖、衢麗花園城市群一體化行動,加快推進城市群同城化。
推進特色小鎮和未來社區建設。全力打造特色小鎮2.0版,建成一批示范特色小鎮。創新建設運營模式,加強城市有機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深化“三改一拆”,推動未來社區增點擴面,培育60個省級試點,改造500個城鎮老舊小區,打造美好生活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
四、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擦亮“最多跑一次”改革金名片。注重目標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個人和企業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推進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審批竣工驗收前“最多80天”改革,開展低風險小型項目“最多20個工作日”試點,完善投資項目在線平臺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功能。啟動工程云建設。深化機關內部“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實施公務員職業生涯全周期管理“一件事”改革。推動機關內部90%以上非涉密事項實現“一窗受理、一網通辦”。
完善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引導資源要素向優勢區域、優勢產業、優勢企業集中。深化“標準地”制度改革,新批工業用地全面推行“標準地”,推廣應用“標準地”地圖。全面實施公共信用工程,提升全省一體化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功能,推進公共信用信息應用聯動,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完成事業單位改革。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1+6”行動。深化天然氣管網體制改革。開展縣域經濟治理改革試點。全面推進“多規合一”改革,提升省域國土空間治理能力。
全面整合各類開發區(園區)和產業集聚區。大力推進開發區(園區)和產業集聚區平臺整合、要素集聚、機構精簡、職能優化。推廣特色小鎮創建制的做法,實施競爭性的差別化政策供給,打造20個高能級平臺,建設一批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區。
深入推進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創新發展。高質量完成3年改革試點任務。著力打造大宗商品跨境貿易人民幣國際化示范區。加快建設油氣全產業鏈,確保浙石化一期項目穩定運行、二期項目加快建設。積極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擴權擴區改革。加強與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聯動,加快省內聯動創新區建設,謀劃建設自由貿易港。
打造“一帶一路”樞紐。大力推進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建設,深化“四港聯動”。支持杭州、寧波爭創“一帶一路”國家級發展平臺。深入推進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加強中國(杭州、寧波、溫州、紹興、義烏)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聯動發展。深化電子世界貿易平臺(eWTP)試驗區建設,打造“數字絲綢之路”核心區。加快“17+1”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推動“一帶一路”海外站建設,力爭義新歐班列全年運行1000列。推進數字口岸一體化建設,提升口岸開放和便利化水平。
五、加快推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
持續深化污染防治。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清廢行動,高標準完成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任務,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目標任務。高質量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建立健全環境污染問題發現機制,舉一反三抓好突出問題整改。深化治氣工作,實施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全面完成運輸結構調整和柴油車專項整治,全省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總量較2015年下降20%、重點行業下降30%以上,氮氧化物排放總量下降19.8%,確保全省PM2.5平均濃度穩定達標。深入推進“五水共治”,確保III類以上水質斷面比例達到88%,徹底消除劣V類水質斷面,確保近岸海域、入海河流(溪閘)斷面水質達到國家考核要求。加強土壤污染防治,確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1%、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全面推進治廢工作,開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支持金華開展“垃圾革命”試點。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系統建設,力爭生活垃圾總量零增長和零填埋。全面打響工業垃圾殲滅戰,開展一般固體廢物專項整治行動和危險廢物動態清零行動,新增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30萬噸/年,工業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率達到96%。集中清零貯存超過1年的危險廢物。
深入實施生態修復。深化山水林田湖海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快實施錢塘江流域大保護工程、生態海岸帶建設工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啟動百萬畝國土綠化行動,建設浙東沿海、京杭大運河、太湖等江河湖岸防護林體系,建設高標準農田林網,開展丘陵崗地森林植被生態修復,打造森林城市和森林鄉村,著力提高森林覆蓋率。
完善生態保護機制。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15周年為契機,深化“兩山”轉化改革,支持麗水、開化創建國家公園,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體系,聯動推進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新時代浙江(安吉)縣域踐行“兩山”理念綜合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和麗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完善綠色發展財政獎補機制,深化森林質量財政獎懲制度,開展濕地生態補償試點。
六、加快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文化產業競爭力
培育文明有禮的最美浙江人。實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行動。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力爭全國文明城市設區市全覆蓋。推進最美風尚培育行動,持續開展移風易俗。實施文明好習慣養成工程。健全現代志愿服務體系。
打造一批浙江文化標識。深入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做好良渚遺址保護利用。加強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啟動建設10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實施文藝精品創優工程,傳承弘揚浙學文脈。實施文化基因解碼工程,挖掘陽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等豐富內涵。實施“千年古城”復興計劃。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化。全面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完善“浙江智慧文化云”。高水平建設之江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設施。大力推進全民閱讀。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深化送文化下鄉和文化進萬家活動。新增農村文化禮堂3000個。實施傳承發展浙江優秀傳統文化行動計劃,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文藝事業,提高人民群眾藝術素養。
加快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之江文化產業帶建設。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文化與旅游、科技深度融合發展,建設文旅深度融合先行區。加快出版業高質量發展。實施一批詩路文化標志性項目,推進100個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打造10個4A級博物館、美術館景區,建設20個文旅產業融合試驗區。支持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中國(浙江)影視產業國際合作區等做大做強。
七、高標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深化農村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爭創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總結臨安村莊經營好做法,發揮市場化機制,更好推動“兩進兩回”。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在11個縣(市、區)開展新時代美麗鄉村綜合集成改革試點,統籌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三位一體”農合聯改革、林權改革和農村金融改革,深化東陽花園村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
加快鄉村產業振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建設一批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省級特色農業強鎮、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壓實“米袋子”“菜籃子”負責制。加強生豬增產保供穩價。推進農田產能提升,新建設50萬畝高標準農田,提標改造5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穩定糧食綜合生產和保障能力。持續做好海上“一打三整治”,保護發展海洋牧場。
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深入實施“千萬工程”,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培育美麗鄉村示范縣10個(市、區),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5000個。積極推進“百鎮樣板、千鎮美麗”工程。積極培育一批景區縣城、景區鎮、景區村,開展傳統村落風貌保護提升和美麗宜居示范村建設。實施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500個,推動鄉村有機更新。高質量完成“四好農村路”三年行動計劃。
積極創新鄉村治理。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完善村民自治,提升“后陳經驗”“村民說事”“小微權力清單”等鄉村善治品牌,爭創一批國家鄉村治理示范縣、示范鎮、示范村,建成善治示范村2000個。加快建設數字鄉村。以農用車、漁船等安全管理薄弱環節為重點,開展隱患排查整治,建立健全鄉村風險防控機制。
八、加強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
扎實做好就業工作。重點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就業工作,抓好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新增城鎮就業80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0萬人。大力實施新時代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藍領”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完成100萬人培訓任務,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達到30%以上。深入推進“浙江無欠薪”行動。
促進低收入居民增收。啟動實施新一輪村集體經濟攻堅行動和山海協作工程,深入實施低收入農戶高水平全面小康計劃,確保低收入農戶收入增長10%以上,低收入農戶最低收入水平達到年人均8000元。及時做好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人口的監測和幫扶。兜住基本生活底線,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高標準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和對口合作。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人才支援,扎實做好產業合作、消費扶貧、電子商務合作、勞務協作,助推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全面深化對口支援和對口合作,共建一批對口合作示范園區。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全面實施教育現代化戰略,啟動第四輪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加大公辦幼兒園建設力度,加快補齊普惠性幼兒園短板,實現鄉鎮公辦中心園全覆蓋。建立中小學生提質減負有效機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嚴格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深化“互聯網+義務教育”,探索組建城鄉教育共同體,推動城鄉孩子同教育同培養。積極穩妥深化完善高考綜合改革。集中力量推進 “雙一流”高校建設,加大省優勢特色學科培育力度,推動省內各類高校提升發展和產學研一體化。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改革,實施高職擴招提質行動。深入實施健康浙江行動,開展“三醫聯動”“六醫統籌”醫改試點,全面推行城市醫聯體建設,推動縣域醫共體深度融合,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和藥品、醫用耗材集中采購改革。大力實施“醫學高峰”計劃。做好重點傳染病、慢性病防控。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加強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工作。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全面推進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加強設區市基本醫保制度統一和大病保險統籌,強化精準擴面和動態管理,完善大救助體系。推動養老服務事業和產業全面協調發展,支持發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和康養聯合體建設,深化智慧養老,完善養老服務綜合監管體系。推進城鄉老年食堂建設,新建350個鄉鎮(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提升公辦養老機構失能失智老人照護能力。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殘疾人的關愛服務體系,推進兒童之家建設。全面加強體育工作,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進體育產業市場化。全力備戰東京奧運會,認真做好杭州亞運會、亞殘會籌備工作。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發展住房租賃業,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做好外事、僑務、民族宗教、人民防空、地震、氣象、檔案、慈善和“紅十字”等工作。健全退役軍人管理保障體系,建設新時代楓橋式退役軍人服務站。支持國防動員改革,關心支持駐浙部隊建設,深入開展“雙擁”活動。
高水平建設平安浙江。健全社會風險防控機制,加強風險隱患識別,壓實各級責任,強化協同防控,嚴格落實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做實做細預案,確保風險可控。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加強安全生產,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行業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圍繞掃盲區、除死角,開展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綜合治理,加強風險管控、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推進企業百萬員工安全素養大提升和應急進萬村,切實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確保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均下降20%。大力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實施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加強地質災害、小流域山洪、城市內澇等重點領域風險防控,加快防臺防洪排澇等水利工程建設,完善錢塘江河口和浙東沿海防臺御潮工程體系,實施海塘安瀾千億工程,新開工海塘建設150公里。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依法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非法集資等新型犯罪。加強國家安全工作。創新社會治理,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推進“最多跑一地”改革,加強“基層治理四平臺”運行管理,加快建設縣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加強網絡綜合治理。創新信訪工作機制,深化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建設活動,共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20年2月5日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