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業互聯網到新零售,從房地產存量時代到建筑產業現代化,數字化浪潮里,無論時代怎樣風起云涌,企業對技術及創新的追求,都能夠始終堅守長期主義,將不斷推動一個智慧與可持續時代前行。
臺達這一老牌工業巨頭秉承“環保 節能 愛地球”的經營使命,堅持在綠色和可持續發展領域有所收獲,堅守臺達的長期主義。近日,本刊記者與臺達樓宇自動化事業群資深處長江文興展開對話,共同聚焦開放與創新、趨勢與價值、長期主義與未來建筑。
臺達迎來“主場時刻” 綠色智慧建筑進入市場爆發期
縱觀全球經濟的發展,建筑能耗占比達到39%以上。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如何讓城市變得智慧和可持續,如何打造更加綠色節能和高效的樓宇控制及能源管理解決方案,降低建筑能耗,成為全球企業關注和爭搶的新賽道。
隨著政策標準的開路,以及5G、AIoT、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驅動,智慧城市、工業制造開始向綠色和可持續發展輻射。再加上存量時代的到來,既有建筑改造和新型城鎮化的持續推進,綠色智慧建筑已經進入市場爆發期,臺達終于迎來自己的“主場時刻”。
江文興表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人們對工作及居住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打造節能且智能的綠色建筑已是大勢所趨。
臺達作為先進節能技術的解決方案提供者,在建筑、交通、基礎設施及工業制造等智慧城市重點領域,能夠提供以物聯網為架構的整體解決方案,并整合旗下多個子品牌的技術實力,在樓宇管理控制系統、智慧安全監控及高階專業照明等細分領域,提供全方位的高能效解決方案,賦予建筑物創造智能和關懷的能力。
以臺達臺北企業總部數據中心為例,運用臺達高效率電源系統、精密空調與氣流管理、LED節能照明方案、全面性能源監控系統等節能解決方案,該數據中心已在USGBC“能源與大氣”審核指標中獲得能源效率優化滿分,榮獲全球首個LEED V4 ID+C白金級認證。
臺達長期主義的底層邏輯
從追求快速增長,到慢下來回歸價值,重新思考商業的本質,成為人們當下對這個新經濟時代的共同理解?;貧w理性與價值本身,探索臺達長期主義之下的底層邏輯,才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臺達通向未來的法則。
首先,臺達的長期主義體現在技術創新上。眾所周知,技術創新始終是推動產業提質增效的根本動力。在5G、AI、物聯網等技術逐漸走向規模化落地之后,基于物聯網的解決方案將成為樓控廠商競爭的核心。江文興指出,臺達智能樓宇解決方案以物聯網架構為基礎,采用邊緣計算技術的IoT管理平臺,以開放通訊協議整合空調、照明、電力、門禁與安防等多種機電設備,以精準環控技術打造健康舒適、安全耐久的環境,并結合能源管理平臺,實現智能建筑的高效節能。
其中樓宇管理及控制整合LOYTEC及Delta Controls樓控領域頂尖技術,是物聯網架構的全方位樓宇自動化方案,兼容BACnet、Lon、 DALI、等多種樓宇控制通訊協議,增加設備運行效能,助力使用人員提升管理效率。
其次,臺達的長期主義還體現在開放架構上。江文興表示,如今大家都在談開放式架構、開放式平臺,然而到底有多開放,很難提出一個比較客觀的衡量標準。臺達這一兩年來,一直在領先推進開放架構概念,探索如何讓繁多的平臺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互聯。
江文興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通過中繼設備進行連接,實現開放平臺的廠商很多。這種架構后期很難拓展,也很容易被復制。如果你把這些中繼設備抽開直接去連,就要看真本事了,臺達的開放一直是在這一層邏輯上進行的。臺達通過核心軟件進行直接連接,不斷建構開放架構了。
最后,臺達的長期主義更體現在以“人”為尺度的理念上。江文興指出,智能樓宇應以人為本,通過樓宇自動化技術來提升舒適度及節能效益。而樓宇智能化,就是在舒適度、安全性與節能中實現平衡。
江文興告訴記者,我們現在比較傾向于除了人們知道設備本身的能效之外,建筑和設備也能夠懂得我喜歡什么,光從哪個方向照進來,溫度濕度夠不夠等。從設備省能到智慧節能,再到我們根據人、場景和環境做智慧和精確的供給,我們可以很樂觀地講,實現智慧精確的管理能效,創造理解和讀懂人心的場景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
此外,臺達以“人”為尺度的理念還體現在對于客戶的可靠支撐以及團隊人才的培養方面?!斑@種人才的成就驅動才是臺達真正的財富?!苯呐d說道。
談未來:硬件邊界消失 軟件定義樓控
“5G、AI等新技術的不斷落地之后,硬件邊界會逐漸消失,人們會更加關心本身服務的價值。我覺得訂閱會成為未來樓控的一種商業模式?!敖呐d表示,未來硬件邊界消失了,你也可能不需要買硬件,我在北京運維中心的硬件,通過5G連接到你家的設備,你告訴我你想怎么控,我幫你設定好以后,我賣一個APP給你。我覺得這個可能是未來樓控的服務方式,這是我們很多探討中的一種的想象。
江文興告訴記者,在5G時代,臺達會發展足夠的軟件能量,包括云端的運算能量。當然我們在決策上一定是圍繞硬件、軟件、云端、人和終端這四個方面進行循環。談到未來,江文興表示,未來臺達還是會聚焦能源和人。人的需求日新月異,準則在變,需求在變,人的行為也在變,這些改變驅使著我們去探尋新的模式。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