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著名咨詢公司Gartner發布了2019年十大科技的趨勢,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包括:
第一,萬物自主,所有的設備都會變得更加智能化。智能化會是什么樣呢?如,無人機區偵察稻田,當發現稻田已經達到收割程度,就會發出收割指令派出自動收割機去執行。會把萬物自主化、智能化。
第二,增強分析,增強分析在企業與設計里面會加強很多,如何把流程分析、數據分析,特別將日常行為做出分析,更能提供一個新的解決方案。
第三,AI的驅動,人工智能來驅動的開發的技術。
第四,數據孿生。數據孿生是指將現實中的場景、物體全面的數字化處理,在數字世界里產生一個新的世界。
所有這些科技的變化是什么?增強邊緣,對于我們數據中心的變化都會有不一樣影響。其中比較大的變化,就是邊緣數據中心快速的來臨:低延時高帶寬,快速部署高安全性的數據中心。
邊緣數據中心在5G時代的應用
從5G的基站到開關電源或者UPS,直流或者交流解決方案,邊緣計算中心現在到底是怎么建設?要更快速建設,高速路可能放一個集裝箱作為5G技術無人駕駛應用場景數據接入點,或者小型的集成數據中心。邊緣計算建設越來越多之后,到最終的大型計算還是會需要有一個整合,定期把數據進行存儲和大數據進行比較。
臺達協助新加坡 Campana 集團打造的緬甸海底電纜數據中心預制的接入口就是采用集裝箱的方式。集裝箱內部涵蓋有交流、直流的部分以及傳輸以及機柜解決數據的部分。集裝箱內空間布局比較高,相比普通運輸的貨箱會更高,操作數據中心的人或者維護數據的人會感覺到更加舒適,這樣的集裝箱在前期的溝通確認細節之后,就可以在工廠實現定制化并且實現快速交付的方式。
數據中心除了戶外型集裝箱的預制化,室內數據中心也同樣有預制方案,包括整個機柜、冷熱通道、列間空調。數據爆發式增長速度與現有數據中心的選址、設計、建設時間之間相矛盾,怎么快速建設?
當然,IDC供電會有不同模式。第一種采用UPS交流的模式。第二種 高壓直流模式,第三種市電直供的模式。這三種模式都會在短期或中長期里面存在,無法互相替代。
這三種架構里面供電效率會是怎么樣的。實際上我們從前面的變壓器、UPS再到后面的負載終端。其實整個效率,即使現在用UPS的效率96.5%來計算的話,整個系統架構上的效率也只有91.7%,直流部分也就是92.7%,比交流高一個點。我們看直接市電就會高很多,直接市電就會達到95%的一個效率。所以說從91.7%到95%,這個就影響非常大。
不同的客戶采用不同場景,比如在機柜級應用有:亞馬遜、微軟、谷歌,高壓直流設備應用有: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甚至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運營商也都已經逐步采用;而交流解決方案則在亞馬遜、微軟、EQUINIX、鵬博士等得到很多應用。 其中部分客戶實現了機柜級的預制化方案又是什么樣?機柜生產的時候,將“12伏電源+鋰電池”的機架組裝在其中,或者是將“48伏+鋰電池”組裝到機架里,電源服務器只要熱拔上去就可以實現,原先設計PDU等設備都不需要,內部的背面是一個12伏的銅牌或者48伏的銅牌,安裝好服務器,機柜連接市電就可以使用,這就是機柜級的一個預制化的解決方式。
以上是IT端的預制化,但整個供電系統中,原先從中壓輸入柜到變壓器以及UPS輸出柜,常見的變壓器有2500kVA,2200kVA或者是2000kVA,不同的應用方式,到底用哪一種預制方式是更符合未來的趨勢,也許可以用兩臺1200kVA的UPS組合,也許可以用三臺800kVA的組合,也許可以用四臺600kVA或者四臺500kVA的來組合成一個預制化的方案?
預制化,就好比將集裝箱數據中心設計好,把外殼去掉,吊裝到現場,放到室內去應用,這個就是可以看到的預制化數據中心的方向。當然,預制化的方向原先變壓器可能考慮動力的設備,它的供應是要補償,可能功率補償柜等等,但是此處可以考慮的是取消。以臺達提供的1200kVA 預制化供配電解決方案來看,一臺1200kVA的UPS與兩臺并聯組成2400千瓦的系統,設計出來的尺寸大約是12.3米,符合消防的通道,深度大概是1.5米。但這樣的一個模塊,運輸到現場后因為受到建筑結構的影響,有些地方是不太適合的,所以這些應用場景它還不是很通用。所以,采用拼裝式預制化方式,就是將模塊拆解,然后再組裝來實現更加快速。
需求與技術的變化最終需求就是一個“更”字。希望的是更高的可靠性,更高的能效,還有更少的投資,更小的空間,更短的建設周期…當然對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廠商服務要求也更高。
從百變供電大道至簡理念下看到IDC的幾個變化:精簡化、預制化、定制化、模塊化。當然,各種技術重疊在應用,相信不久將來IDC的設計在現有趨勢下會有更多的變化,而臺達也將緊隨趨勢,為未來的數據中心設計更好方案。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