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對于在東莞從事智能制造的人來說是好消息頻傳的日子。
先是7月22日,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東莞市推廣建設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生產線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將通過財政資助、獎勵、融資租賃貼息、風險補償等政策扶持,爭取在東莞市推動建設100條以上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生產線。
隨后是7月23日至24日,全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經驗交流會在東莞舉行,由勁勝精密聯合華中數控等企業聯手打造的東莞首個智能制造試點項目,在會議期間獲得工信部肯定,東莞市政府還與相關企業簽署了《東莞市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應用推廣合作框架協議》。東莞瑞必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終端行業視窗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還順利入選工信部2016年智能制造專項項目。
政策紅包接連不斷,業界發展連獲好評,更大范圍的示范合作已在路上,好消息一個接一個,讓東莞智能制造的朋友圈里這兩天格外熱鬧,有人評價,這可以視為東莞推動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進入2.0版本。
眾所周知,2014年,東莞在全國率先旗幟鮮明地提出,2014年至2016年,東莞市財政將連續三年、每年安排2億元,專項用于推動企業實施“機器換人”。企業在莞注冊成立一年以上,且在2014年1月1日投入、投資100萬元以上的技改項目即可申報“機器換人”專項資金補助。
這一政策的發布,可以說吹響了東莞全面啟動“東莞制造”向智能化生產轉型的號角。有了政府搭臺助一臂之力,此后,“機器換人”在東莞呈現井噴式增長。查看過去兩年公開的官方數據可以發現,僅2014年,東莞“機器換人”資助項目的數量,就遠超過去10年技術改造資助項目的總和。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共完成工業技改投資169.8億元,增長166%,增速位居全省第一。這一強大的技改需求數據所帶來的是,過去兩三年,智能制造相關領域開始加速向東莞聚集的產業引進路線圖,使得原本裝備制造業不強的東莞迅速完成了智能制造產業鏈的前期布局。
有人或許會問,既然“機器換人”如火如荼,智能制造產業又在加速聚集,為什么不繼續讓其按照產業慣性向前發展,而在此時又出臺智能制造示范生產線的推廣政策。在筆者看來,此舉實際上是當地主政者早已規劃好的產業發展路線圖。誠然,過去三年,在政策大紅包的鼓勵下和全球智能化生產的大勢所趨下,很多以前猶豫不決的制造工廠老板都沖進了“機器換人”的浪潮中,而很多圍繞智能制造產業鏈周邊的企業也被東莞制造乃至珠三角制造智能化生產轉型需求的大蛋糕吸引而來。但我們同樣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并不是所有來的都是好的,也并不是所有來的都是適合東莞的。
從全球范圍來講,目前德國已經在往工業4.0進發,而以東莞制造為代表的中國制造卻處于工業1.0、2.0和3.0疊加的時代,這一現實狀況導致,很多處于工業1.0、2.0時代的制造企業,它們在進行“機器換人”時,出于制造工藝和成本等因素考慮,暫時不需要用到高精尖的機器人產品,一些在國際上擺不上臺面的智能制造生產線在它們那里卻成為絕佳的選擇。用的是不穩定、不精準、粗制濫造的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生產線上馬后只能按照一個軌跡走,換個產品就得重新加裝設備或者重新定制軟件系統才能搞定,毫無柔性生產可言,承諾三年回本的智能設備卻在三年后開始故障不斷,難見效益。不客氣地講,這樣泥沙俱下的“機器換人”,在東莞并非只是個案,這樣下去導致的結果是,政府原本希望通過扶持“機器換人”帶動東莞制造的產品和服務提升全球貿易競爭力的愿望,將因為參差不齊的個體實踐而漸行漸遠,而期待培育起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支柱產業布局也將無從落地,對標工業4.0更是無從談起。
顯然,這次推廣建設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生產線的一系列舉措,我們能夠明顯感受到政府指揮棒正在發生變化,東莞智能制造的未來,將不再屬于一窩蜂不分優劣的跟風者,而只屬于那些致力于中國制造“強心健骨”、勇于追趕全球制造業“皇冠”的夢想追求者。
如此看來,此次智能制造示范點驗收交流獲國家部委點贊,對于“東莞制造”和“東莞智造”而言,并不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另一個起點。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