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造業發展受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國內規模化制造業的增長速度已經和同期相比出現了較大的下滑。此前,國內的制造業經濟是一種依托大量人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雖然目前受各種因素影響,各工業及電子產品等行業的的制造商已經開始引入更多的自動化生產線來替代人力進行生產。
物聯網作為我國在國家層面大力技持的新一代互聯網絡,在公共生活及各行業都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通過物聯網使工廠的各類設備都達到一個物物相聯的目的,從而使工廠形成一個大的網絡結構。而這也是工廠智慧化的一部份。在自動化與信息化結合發展到今天,早已有相關機構或人士提出智慧工廠的概念。
智慧工廠是現代工廠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是在數字化工廠的基礎上,利用物聯網的技術和設備監控技術加強信息管理和服務;清楚掌握產銷流程、提高生產過程的可控性、減少生產線上人工的干預、即時正確地采集生產線數據,以及合理的生產計畫編排與生產進度。并加上綠色智能的手段和智能系統等新興技術于一體,構建一個高效節能的、綠色環保的、環境舒適的人性化工廠。是IBM“智慧地球”理念在制造業的實際應用的結果。
隨著工廠制造流程連接的嵌入式設備越來越多,透過云端架構部署控制系統,無疑已是當今最重要的趨勢之一。
在工業自動化領域,隨著應用和服務向云端運算轉移,資料和運算位置的主要模式都已經被改變了,由此也給嵌入式設備領域帶來顛覆性變革。如隨著嵌入式產品和許多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典型IT元件,如制造執行系統(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s;MES)以及生產計劃系統(productionplanningsystems;PPS)的智慧化,以及連線程度日漸提高,云端運算將可提供更完整的系統和服務,生產設備將不再是過去單一而獨立的個體。但將孤立的嵌入式設備接入工廠制造流程,甚至是云端,其實具有高度的顛覆性,必定會對工廠制造流程產生重大的影響。一旦完成連線,一切的制造規則都可能會改變。
包括體系結構、控制方法以及人機協作方法等,都會因為控制系統網路化,而產生變化,如控制與通信的耦合、時間延遲、資訊調度方法、分散式控制方式與故障診斷等,都使得自動控制理論在網路環境下的控制方法和演算法,都需要不斷地創新。
“智慧工廠”的發展,是智能工業發展的新方向。特征體現在制造生產上:
一、系統具有自主能力:可采集與理解外界及自身的資訊,并以之分析判及規劃自身行為。
二、整體可視技術的實踐:結合訊號處理、推理預測、彷真及多媒體技術,將實境擴增展示現實生活中的設計與制造過程。
三、協調、重組及擴充特性:系統中各組承擔為可依據工作任務,自行組成最佳系統結構。
四、自我學習及維護能力:透過系統自我學習功能,在制造過程中落實資料庫補充、更新,及自動執行故障診斷,并具備對故障排除與維護,或通知對的系統執行的能力。
五、人機共存的系統:人機之間具備互相協調合作關系,各自在不同層次之間相輔相成。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