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互聯網科技領域,云計算、 大數據 、人工智能成為最熱詞匯。阿里云“為了無法估算的價值”將中國的計算觸角伸向海外,百度首次向外界展示“百度大腦”的科技成果,移動互聯網利用人口紅利帶來的增長已經逐漸見頂,互聯網正在進入“下一幕”智能時代,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將使全社會迎來變革性的發展。
9月2日,方正證券主辦的“云計算投融資高端論壇”在北京開幕,包括方正證券通信首席分析師馬軍、數據中心聯盟秘書長孫明俊及世紀互聯、恒寶股份、創維數字、光環新網等企業在內的行業專家就云計算、大數據的未來發展及未來投融資方向展開思想碰撞。
技術發展成為產業發展走向繁榮最大的前提
無論是計算機行業還是在汽車領域,技術形態的成熟是一個必然的要素。如果某個所謂的時代在技術上、硬件上沒有達到產業的要求,數據庫和平臺都是非完整和非穩定,時代的產業基礎也就十分薄弱。從產業的政策角度分析,當技術累積到一定層次,產業政策的出臺是必然的。如同為了激活云計算的發展,國務院在2015年就出臺了《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以及《云計算白皮書2016》等,這些政策的出現并非偶然,在其背后有很多云計算服務商多年默默的技術耕耘。
技術和政策的形態達到一定的地步,真正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是否也已經達到?等待入局者必須考慮幾個重要因素:一是目的是什么(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還是在渠道上更接近用戶)?二是企業是否愿意使用(產品同質化嚴重,如何體現差異化)?三是是否有助于提高社會福利(消費者福利、管理效率)?如果這些思考得到肯定的答案,云計算與時代的發展需求相契合,真正的時代大門就會開啟。
云服務發展趨勢
云服務的發展趨勢將會是:建立公有云生態圈、私有云共推開源、云安全成關鍵、政府推動和云保險出現。
從產業生態來看,公有云服務商構建了以“我”為主的生態圈,做生態圈已經越來越成為大的公有云服務商的選擇。
私有云的供應商,走上了一條“抱團取暖,共推開源”的道路。在開源社區,眾籌式發展的局面已經基本形成,熱點開源社區的產品技術能力也在一步步提升。
物理設施故障和系統漏洞成為云安全最主要的威脅。云服務商與云數據中心資源的規模化和擊中化、數據中心和網絡鏈路等物理設施的人為破壞和故障造成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對服務商的運維水平提出了巨大考驗。
國內云服務商開始從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并有開始面向全球發展的態勢,尤其是在北美。企業在推“云計算+”,國家在推“互聯網+”,現在政府采購云計算的案例已經比比皆是,云服務商的數據中心也已經在各地生根發芽。
云保險是由數據中心聯盟提出、人保牽頭、中國平安和渤海保險共同組成的共保體,完成一個新型的保險業務。另外云計算對于數據中心和設備提出新要求,數據中心產業一直在不斷的演進和變化。
大數據的運用將更加追求精準化和多維度
大數據本身除了要有數據、采集,匯聚一定量的數據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數據的處理、挖掘、分析、可視化、應用這樣一整套的過程。
圍繞大數據的話題基本圍繞三個問題展開:一是數據從哪里來,二是數據如何進行分析,三是數據如何進行商品化。任何大數據都是以應用為主的,在未來,多維度、多復合的大數據的精準挖掘,提供優質的的商務解決方案才最關鍵。
數據的三個來源分別是政府、企業行業和個人消費。政府數據做了授權,但由于法律和其他方面的不健全,政府數據被濫用。消費者數據來源于電信、金融或類似BAT大企業,流量入口處的數據將被自動抓取,數據提供商可以提供所有維度的數據,但每一個都是局部。
數據優化商在大數據產業鏈里要想長久發展,必須精通大數據的模型、算法以及數據特征,同時對行業及生態要有明顯的敏感性。而算法提供商如果僅僅依賴單純算法,未來將成為成長軟肋。應用提供商最貼近客戶、最熟悉客戶需求,同時做的是最后的數據整合,在產業鏈上可能發展空間更大。
IDC行業未來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中國具有高達6.3億的大規模網民群體,目前國內僅有3萬個機柜,對比美國的3億群體2.4萬個機柜可以看出,中國的數據市場規模還遠未達到平衡點,未來將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另一個方面由于企業客戶運營模式的改革,企業的云化增加了對大數據及專業數據中心的需求。
未來云計算產業和大數據產業將呈現規模化發展趨勢,市場紅利可觀,創新、服務、合作、技術將推動互聯網科技企業走得更高、更遠。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