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書寫一個篇章,5年遞交一份答卷。5年來,“汽車”一直是全國兩會上的熱詞。圍繞汽車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智能發展、全球化發展,代表委員建言獻策,以期實現行業更好的發展。5年來,汽車行業經歷了深刻變革,這在全國兩會及代表委員的議案建議提案中有著明確體現。回望5年歷程,行業熱切關注的汽車業核心話題有哪些?又有了哪些實質性的改變?8~9版進行了梳理與分析。
01 質量發展:品質改革沒有盡頭
從加快供給側改革、推進科技創新,再到高質量發展,5年來,我國的經濟改革重點方向愈加清晰,向高質量發展要效益也成為汽車行業的發展目標。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從2020年起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又著重強調要依靠創新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并明確提出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的政策,將制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利用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并鼓勵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有所建樹。
高質量發展也是汽車行業代表委員關注的核心話題之一。全國人大代表、小康集團董事長張興海提出,汽車行業要全面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追求高質量發展,實現電動領先,打造核心競爭力。全國人大代表、天能股份董事長張天任表示,期待國家能夠圍繞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完善相關政策。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建議,要通過創新來實現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按產業鏈部署創新鏈。
點評:高質量發展是車市增速放緩后,我國汽車行業的發展重點。伴隨著我國經濟總體向高質量方向發展,汽車行業也正在用推動供給側改革、科技創新等方式不斷向上發展。目前,這場品質改革仍在路上,這也是“十四五”時期我國汽車行業的重點任務。
02 減稅降費:助力企業輕裝上陣
減稅降費一直是過去幾年我國經濟改革的重要內容,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都有明確的減稅降費措施,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制造業面臨很大發展壓力,減稅降費為恢復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全國人大代表、時任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也曾建議,進行汽車稅收改革,降低制造業稅負。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工商聯主席、海馬集團董事長景柱則提出,要從精準降低實體企業人工成本、精準減免實體企業的稅費兩方面為實體經濟減負。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0年新增減稅降費約5000億元,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免征公共交通運輸服務增值稅、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征購置稅政策延長兩年等。在這一年,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建議,推動落實各項政策措施,減輕汽車消費總體稅負,降低購車成本。景柱也強調,要降低企業稅費負擔,繼續深化稅制改革。
點評:減稅降費在降低企業負擔的同時,也給汽車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面對疫情等影響,減稅降費給企業恢復正常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助力。而且,在減稅降費的同時,稅制改革的推進、優惠政策的提出也為汽車消費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03 減排降碳:是壓力也是機遇
節能減排是我國汽車工業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國明確“雙碳”目標之后,汽車行業的綠色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
2021年,“雙碳”成為新熱詞,在全國兩會上更是被熱烈討論。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提出,面對碳達峰、碳中和的時代大考,必須早規劃、早行動,推進能源轉型、推動綠色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一汽集團董事長徐留平也提出,國家應明確汽車行業碳中和、碳交易的標準,在國家層面盡快確定汽車行業的達峰目標、路線圖、行動方案和配套政策。在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上海交大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震看來,碳減排是汽車業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重要工作,借鑒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經驗,要處理好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終端市場應用的關系,以及技術、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圍繞“雙碳”工作如何落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提出,要加快推進碳達峰國家試點城市建設。曾毓群則提出,要加快我國電池碳足跡研究并建立中歐互認機制。
點評:5年來,從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到“雙碳”目標下的綠色發展,汽車行業的減排降碳任務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側重點,雖然任務艱巨,但也是產業轉型發展、尋找新的發展機遇的契機。
04 新能源汽車:有序落實各階段任務
每年全國兩會,新能源汽車必是關注熱點。2018年,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建議,要從法規、政策層面構建新能源汽車生態鏈的發展環境。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建議,制定新能源汽車產業促進法。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建議,加速推進商用車的電動化進程,有效控制商用車的碳排放。全國人大代表、江汽集團高級工程師周福庚建議,加快推進“雙積分”管理平臺建立,明確積分轉讓和交易規則。曾毓群希望能通過完善頂層設計來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隨著產業的快速發展,這幾年代表委員的關注點也在悄然變化。比如,2019年,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合眾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方運舟提出,要加強新能源汽車下鄉政策落地。多位代表委員則提出要加快氫能產業的發展。再比如,隨著換電技術的發展,2021年,徐留平建議國家制定統一的新能源汽車換電標準。朱華榮提出提升行業信息化管理水平等建議。隨著“雙碳”成為行業關鍵詞,2022年,尹同躍又提出,要加速推進新能源汽車納入碳交易管理。
點評:代表委員對新能源汽車建言獻策,從保證政策穩定性,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再到推動氫能產業發展,涵蓋了新能源汽車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需求。這些建議也大多在實際發展中被采納,進而推動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
05 智能化:持續推進商業化
智能化與汽車的關聯越來越密切,代表委員們對它的關注也在不斷增強。2018年,全國政協委員、百度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建議,國家應出臺更大力度的資金、稅收等政策措施,鼓勵企業開放人工智能平臺等。曾慶洪認為,應加快自動駕駛汽車立法,推進合法道路測試,加強自動駕駛汽車相關立法等。朱華榮強調,要改革現有管理機制,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的統籌管理。
不僅行業關注,國家也在推動智能化的快速發展。2019年,人工智能第三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還首次提出了“智能+”概念。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
這幾年,隨著智能汽車的發展,行業也在強調商業化落地和智能交通的發展。2021年,李彥宏建議,推動自動駕駛和智能交通發展。全國政協委員、東風公司董事長竺延風提出,要優化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環境,積極創造商業化落地條件。今年,朱華榮提出,要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在安全可控的范圍內,包容新興產業發展。
點評:5年來,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正在一步步扎實推進,不僅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測試驗證甚至商業化試點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推進。更為關鍵的是,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不僅改善著汽車制造水平,也極大地提升了消費者的用車體驗。
06 擴內需:多措并舉促消費
鼓勵汽車消費一直是過去幾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內容之一。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穩定汽車消費,2020年又提出,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推動消費回升。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除了穩定增加汽車(新車)消費外,還提出取消二手車交易不合理限制等。
圍繞擴內需、促消費,代表委員們也積極建言獻策。尹同躍建議,放寬政府采購工作用車相關限制,并出臺差異化政策,支持汽車金融公司業務發展,從而促進汽車消費。曾慶洪提出,要改善汽車消費環境,拓展消費渠道,加大汽車下鄉支持力度。身處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操作技工黃波也提出,國家應從宏觀層面出臺指導和激勵群眾消費的政策。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汽集團原董事長徐和誼聯合工商聯帶來了《關于通過稅收改革進一步促進汽車消費的提案》,建議將汽車消費稅改為價外稅,在最終銷售環節征收。同時將汽車消費稅改為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稅,以調動地方服務汽車消費、改善汽車消費環境的積極性。
點評:加強內循環、擴大內需,需要更好地發揮汽車消費的拉動作用。刺激汽車消費不僅需要政策的推動,還需要創造更好的消費環境,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這幾年,在政策推動和市場拉動共同作用下,汽車消費被有效激活,實現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經濟發展。
07 產業鏈安全:疏導“卡脖子”問題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被寫入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以來,因為疫情及相關自然災害引發的芯片斷供,嚴重影響我國汽車工業的穩步發展,暴露出汽車業亟需強鏈補鏈的重大短板。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曾慶洪、尹同躍等多位代表委員不約而同聚焦車用芯片、操作系統等關鍵領域。
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表示,提高車規級芯片國產化率,增強國內汽車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是關鍵。曾慶洪建議,集中人力、財力、物力解決芯片問題,加強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鏈建設。尹同躍提出,制定國產車載芯片技術路線發展綱要,明確車載芯片國產化率發展目標,加大芯片產業鏈建設,成立芯片創新發展平臺。從標準、規范、人才、技術層面給予芯片行業、零部件行業與整車行業支持。全國人大代表,東風公司副總工程師、東風公司技術中心主任談民強表示,要解決“卡脖子”困境,需要跨界協同合作。朱華榮建議,在保證產業鏈穩定供應基礎上,國家應出臺積極政策來推動汽車芯片國產化,維護汽車供應鏈安全。
點評:今年,“缺芯”問題仍在繼續影響汽車行業的發展,需要各方繼續加大技術研發、協同應用,甚至戰略規劃等各方面的探索步伐,從根本上解決“缺芯”問題,實現產業鏈安全。
08 全球化:邁入發展新階段
隨著我國汽車行業的發展,“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已經成為一項重要任務。2018年,尹同躍建議國家引導“絲路基金”等向汽車、裝備等中國優勢產業傾斜,金融機構要加大對“走出去”的汽車、裝備等制造產業的支持力度。他還建議,商務部加速與國外主要市場國家和地區簽訂貿易協定或關稅聯盟,比照日韓等國的汽車關稅政策,制定中國汽車的關稅政策。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尹同躍又建議,加速與有關國家自貿協議談判,為中國車企“走出去”提供貿易便利。
2019年,王鳳英提出,未來,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將越來越多,這是中國制造業、中國汽車工業崛起的重要標志。2020年,王鳳英又提出,只有實現全球化,建立完整的全球化體系,才能在面對個別單一市場危機的時候,擁有靈活的應對方法與應對空間。對于中國車企來說,加強全球合作與加快“走出去”步伐,是接下來發展的關鍵。2021年,王鳳英再次指出,中國汽車品牌應抓住機遇,以新能源汽車作為突破口,實現全球化發展的目標。
點評:加快“走出去”步伐、實現全球化發展正成為中國車企的重要戰略之一。2021年我國車企“走出去”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汽車出口量突破200萬輛。實現翻倍增長的同時,中國車企的全球化發展也進入新階段。
09 擴大開放:新合資時代到來
擴大開放是這幾年全國兩會上的熱詞。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進一步拓展開放范圍和層面,完善開放結構布局和體制機制,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2019年,《外商投資法》通過,并從2020年1月1日開始實施?!锻馍掏顿Y法》明確了多領域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汽車產業即是其中之一。王鳳英等多位代表委員表示,在我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外商投資法》的發布有利于搭建公平競爭平臺,既能吸引外資繼續加大對我國汽車產業的投資,同時也倒逼自主品牌須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和全球化視野來審視自己的戰略、市場和技術研發。這是一次大挑戰,也是一次大機遇。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營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汽車行業這幾年擴大開放的步伐在逐步加快。2022年,我國汽車行業股比限制全部取消,中外企業將在同一平臺上公平競爭。
點評:在擴大開放的過程中,我國汽車行業一直走在前列,5年來,汽車行業擴大開放更是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構建了一個真正開放的汽車市場。不過,隨著我國汽車產業這幾年的深刻變革,股比放開并沒有給我國汽車產業帶來太大影響,反而一種合資合作的新生態正在形成。
10 品牌建設:向國際知名品牌進發
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反映到企業層面則是品牌打造和品牌建設。這些年來,自主品牌普遍追求高質量發展,不斷向上突圍。也因此,品牌建設等關乎企業向上的話題成為代表委員的關注重點。2018年,尹同躍建議,國家要制定品牌發展戰略,積極推動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形成一批國際性知名品牌。在制度和政策上,建議政府要長期支持本國品牌建設,協調推進財稅、金融政策向本國知名品牌傾斜,幫助本國品牌健康成長。景柱建議將9月25日(或8日)設立為“中國企業家日”,通過設立“中國企業家日”,可以讓尊重和弘揚企業家精神成為全社會廣泛的共識,不僅有利于全社會形成尊重、關愛、支持企業家的良好氛圍,更有利于企業家群體在幾千年“士農工商”的歷史包袱中得到文化認同感,從而激發企業家的創新活力。包括朱華榮在內的多位代表委員,也多次提出要注重中國品牌形象,加快中國品牌發展的建議。
點評:過去幾年,中國汽車品牌實現了質的飛躍,不僅在品牌向上方面取得了突破,同時也收獲了市場,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正在不斷提升。有些中國品牌憑借著不斷向上的品牌力,還成功打開了歐洲市場大門,讓車企全球化戰略的實現更進一步。
(審核編輯: Model)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