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重在惠企惠民。在數字經濟發展的康莊之衢上,三大運營商不斷開拓布局新賽道,發揮著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以中國聯通為例,從2019年5G商用以來,倡導并攜手中國電信建成了全球首張、規模最大、速率最快的5G SA共建共享網絡,為數字經濟發展筑牢網絡根基;打造建成300多個應用場景、300多個“燈塔項目”,賦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25個重點行業,推動5G應用從“樣板間”到“商品房”加速轉變。作為承接中國聯通“大聯接、大計算、大數據、大應用、大安全”五大主責主業的重要載體,聯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通數科”)貢獻突出,身兼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雙重參與身份,并連續12年為全國兩會提供網絡和信息化服務。聯通數科如何在推進自身數字化轉型的同時,將能力實踐與行業洞察深度融合,實現對外賦能?近日,《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就此專訪了聯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李廣聚。
數字產業化已與發達國家相當
《經濟》:我國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發展迅猛,在部分領域與國際先行者已呈并跑或領跑之勢。在您看來,我國數字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原因是什么?目前還存在哪些不足?
李廣聚:隨著各行業數字化轉型進入加速期,我國數字經濟也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偨Y近兩年我國數字經濟繁榮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國家政策層面提供了強大動力。數字經濟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自2017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已第5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更是首次以“單獨成段”的方式進行了表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對“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進行全面規劃,將“數字經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年初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是我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首部國家級專項規劃,也首次在國家級文件中對數字經濟概念進行了界定。
二是數字化相關技術集中成熟。從構成要素來看,數字經濟包括數據和數字技術兩個關鍵要素,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已被廣泛應用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治理,數字技術如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也在不斷迭代更新,漸趨成熟,為政府更高效管理、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
三是來自市場的壓力。近年來全球都受到了互聯網新經濟的擠壓,同樣給傳統產業帶來轉型升級的危機,如果傳統產業不擁抱數字化轉型,就可能面臨被顛覆的危險。
就不足而言,近年來,全球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傳統產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9.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8.6%。對比發達國家,德國、英國、美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居世界前三,分別為63.4%、62.3%和61.0%,差距還是很大。
從發展路徑來看,數字經濟主要包括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方面。就前者而言,我們與發達國家差距并不大,2020年我國數字產業化占GDP比重的7.3%,而發達國家也基本在7%左右。這說明,近30%的差距主要集中在產業數字化領域。對于西方工業企業來講,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完成了數字化基礎,而我國工業企業的數字化水平還是偏低,國家決策部門正是看到了這種結構上的差異,希望通過加速產業數字化的進程來推動經濟更加高速發展。
《經濟》:產業數字化轉型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數字化轉型有哪些變化?在實施路徑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李廣聚:我國數字化轉型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一是個人和家庭。近年來,這一群體的數字化轉型進步最明顯且對社會影響最深,現如今特別是在疫情防控的大環境下,沒有智能手機,寸步難行。可以說,個人數字化工具的使用已在我國快速完成,并且實現全球領先。
二是社會治理。這一領域的數字化轉型進程也比較快,在民生服務、基層社會治理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早期的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到后來的城市治理“一網統管”,到現在的“最多跑一次”,再到一些先進地區提出的“一次也不用跑”,切實提高了政府辦事效率,做到真正為企業和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三是產業發展。企業數字化轉型是從辦公自動化開始的,例如會計電算化,極大提高了記賬效率,之后又擴展到制造業的生產、管理和全領域,試想如果沒有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大型制造業企業的生產效率很難提得上去,因為生產工序之間是相互協調的,不能前一道工序太快,后面跟不上,也不能前一道太慢,后面有積壓,這需要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高效安排。
因此,我認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應該從需求來驅動。企業要明確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目的是解決生產效率、生產安全和運行成本問題,不能人云亦云,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與此同時也要做好整體性規劃,發展規律告訴我們,企業數字化轉型不論從哪個點切入,最終都會在某個節點殊途同歸,因此企業應該立足長遠做好頂層設計,再按照步驟由點及面推進,這是比較現實可行的。
算網融合加速產業數字化
《經濟》:作為數字經濟時代新的生產力,算力是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成為全球戰略新的焦點。您怎么看待我國算力發展?聯通數科在算力和云計算領域有哪些布局?
李廣聚:當前,算力發展已成為全球趨勢。從應用層面看,數字化可以應用于不同領域,如企業的生產、管理、銷售等,但最底層的能力需求是相同的,即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只有建立了算力基座和數據底座,把數據進行整理分類,使其可檢索、可應用,才能實現不同應用間的數據互通,讓相同數據在不同應用中發揮重要作用。
我認為,目前我國在算力發展方面有兩點趨勢。一是算力產業將繼續高質量發展態勢。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算力白皮書》顯示,2020年在全球疫情背景下,我國算力依然保持55%的高位增長,高于全球增速約16個百分點。在算力結構上,基礎算力依舊是主力,智能算力增長迅速,占比已超過40%。加上今年“東數西算”工程的正式啟動,未來算力產業一定會繼續繁榮發展。二是算網融合是加速產業數字化升級演進的重要抓手。特別是隨著5G、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單純部署在邊緣的云已經不能滿足所有用戶需求,而是需要一個由中心云、邊緣云、連接二者的網絡以及用戶入云網絡共同組成的服務。在這類服務提供商中,運營商是具有優勢的。
從國際上看,我國與美國的技術趨勢基本相同,但有一點存在差異:美國市場對公有云的接受程度較高,亞馬遜云、微軟云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都比較高,大量企業也都會采購使用;而在中國,盡管公有云市場需求始終存在,但政府和企業類客戶還是更傾向于私有化部署,一個重要原因是,對于網絡和信息安全有擔心。因為實現數字化轉型后,系統里的數據就會成為企業的核心機密,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一旦出現網絡和信息安全事故,對企業將會造成致命打擊。
我認為,盡管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私有化部署仍會有非常旺盛的需求,這個趨勢將會慢慢改變,就像我們都習慣把錢都存在銀行,但不會覺得不安全一樣,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用戶采用融合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云架構,即把核心數據放在自己獨立部署的系統上,把相對不太敏感、面向公眾的數據放到公有云上,形成與私有云長期并存的發展態勢。
中國聯通一直積極布局構建以算力為核心的一體化算網融合新生態。在算力基礎設施方面,構建“5+4+31+X”整體布局,其中“5+4”層面主要面向中央部委、全國頭部企業和線上運營客戶,以海量存儲和大算力為客戶提供服務;“31”是指31省級骨干云池,主要是形成省內重點行業規模化優勢、集約化運營,承載低時延、數據不出省政企類對外云服務業務;“X”是指本地骨干云池+邊緣節點,承載超低延時,本地數據上云服務。中國聯通這種大規模算力部署,有效提升算力服務品質和利用效率,打造面向全國的算力保障基地,支撐不同維度、不同層次全面多樣的數字化需求。
去年12月中國聯通董事長劉烈宏提出了中國聯通新戰略、新定位和五大主責主業,大計算就是五大主業之一。在大計算方面,聯通云是承接中國聯通大計算業務的統一算力基座,持續提升“聯接+感知+計算+智能”算網服務水平,為數字經濟打造“第一算力引擎”。2021年底,聯通云全面升級,打造了混合云、自主可控云、5G邊緣云、數海存儲云、智能視頻云、物聯感知云、智鏈協同云等七大場景云,滿足不同客戶上云的差異化服務需求。目前已在重點領域打造了大量標桿案例:在中山智慧城市和中國華電項目提供云物數一體化典型場景;為民政部金民工程提供了大容量、低成本的存儲資源和高可靠的異地災備能力;在河南省產融平臺、河北省政務電子證照系統項目,實現了數據采集、鏈上數據存證、數據溯源流轉,為金融、政務云上服務提供安全可信保障;5G邊緣云在格力電器、海南智慧醫療等5G應用揚帆計劃示范項目中成效明顯;承建高法云、遼寧省政務云,以混合云實現聯通云與其它云服務商的統一管理、調度和運營。近期,聯通云“出圈”深耕法律界,“天府中央法務云”正式發布!天府中央法務云依托聯通云能力,融合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安全能力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安全可信、云網一體、自主可控、多云協同、專屬定制的數字中國法律服務智能云。
(審核編輯: Mar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