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補在哪兒,是補在購買環節,還是使用環節,抑或是“雙管齊下”,也是直接影響補貼效果和市場培育的關鍵問題。總的原則是要補在對整個市場和產品商業化具有很強牽引力和帶動力的環節,補在有很大市場潛力的區域。
近期,為提振汽車消費,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臺刺激汽車消費的舉措。廣東、海南、沈陽等省市紛紛推出汽車促消費政策,細究之下,這些政策仍以發放消費券的補貼形式為主。有業內人士認為,地方促消費的手段該創新了。
“好鋼用在刀刃上”
提到促進汽車消費,補貼是最容易被想到的一種方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介紹,給消費者提供補貼是全球政策工具箱中的一個通用工具。特別是在經濟大幅波動時期,政府常用補貼撬動消費市場;或者在一個新產品、產業市場化的初期,補貼也能鼓勵其創新、支持其發展,加速消費者接受和商業化推廣過程。
在王青看來,補貼作為一種政策工具,關鍵不在于補還是不補,而在于補給誰、補多少、補在哪兒。對于補給誰,常見的一種方式是直接補貼給廠商,廠商把補貼從車輛售價中扣除;另一種方式是補貼給消費者,車輛正常定價,消費者在購車過程中以消費券等形式直接抵扣。對于補在哪兒,是補在購買環節,還是使用環節,抑或是“雙管齊下”,也是直接影響補貼效果和市場培育的關鍵問題。總的原則是要補在對整個市場和產品商業化具有很強牽引力和帶動力的環節,補在有很大市場潛力的區域。
消費補貼并非萬能良藥
王青認為,從邏輯上看,并不能說地方補貼就一定會造成市場分割。建設統一大市場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打通以鄰為壑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推動資源要素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而地方補貼通常由地方財政出資,的確容易在市場競爭中造成地方設置一些或明或暗的歧視性障礙來限制競爭,進而保護本地企業和本地市場。
如果要在促消費手段上有所創新,王青認為關鍵在于抓住幾個處于上升期、具有潛力和可持續性的新增長點。首先,新能源汽車在2022年一季度繼續保持了1.4倍的同比增速,是擴大汽車消費的亮點、熱點和重點領域。其次,新能源汽車仍處于增量擴張階段、可持續性比較強的下沉市場,特別是小城鎮和農村地區,車企應推出滿足該區域實際需求的產品。最后,新能源汽車有現實需求卻被抑制的限購城市,潛在市場增量不容忽視,釋放這部分需求將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創造良好用車環境更重要
汽車消費已成為中國國民消費的“晴雨表”,當整體消費形勢下滑,汽車消費也難保持一枝獨秀。因而要促進汽車消費,還應對消費者不買車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從長遠和系統的角度為繼續擴大汽車消費創造好的環境和條件。
王青認為,一方面,通過穩定經濟大盤,完善收入、就業、社會保障政策,加強消費者保護等,改善整個消費環境和市場競爭環境,進而提高消費者汽車消費能力和意愿。另一方面,必須要提升城市的汽車管理和交通治理現代化水平,必須在整個城市管理和交通治理方面實現挖潛,也就是改善城市的汽車管理和交通治理水平,通過合理的城市功能區劃分,智能化的交通體系,科學的使用管理政策,來打造提升整個城市的汽車承載力,為汽車消費持續創造空間。
(審核編輯: Mar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