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是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型生產方式,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和時代標志。
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我國智能制造快速發展,成為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的重要引擎,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方面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智能制造有效帶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加快滲透融入制造業各領域各環節,推動研發模式、生產方式、組織形態等加速重構,大幅提升了產業的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等關鍵指標。”全國政協委員、合肥合鍛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嚴建文了解到,通過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行動,培育了421家國家級示范工廠,帶動各地建設萬余家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示范工廠中,九成以上應用了人工智能,大飛機、新能源汽車、高速動車組等高端裝備研發周期平均縮短29.4%,生產效率平均提升30.6%;鋼鐵、石化、建材、民爆等工廠本質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碳排放平均減少12.4%。
通過調研,嚴建文認為,新形勢下,我國智能制造發展主要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供給支撐能力亟待強化。系統解決方案攻關面臨制造知識、工業機理方面的體系空白,存在核心軟件、關鍵裝備等方面的短板制約,面向未來的基礎性、原理性、引領性的技術方案突破困難。
其次,應用推廣水平有待提升,向重點行業、區域推廣現有應用標桿成果時,面臨企業能力不足、人才資源匱乏、資金籌措困難等挑戰,面向未來制造模式的探索仍然不夠;標準體系建設尚需加力?,F有智能制造領域標準協調協同不夠,關鍵標準仍存在缺失或適應性不強,不能完全滿足行業應用推廣和解決方案攻關需求,企業應用標準的意愿不強,標準國際化程度不高。
對此,他建議,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門要抓緊推動智能制造系統和機器人重大專項(2030)立項實施,支持推動工業機器人、智能檢測裝備、智能控制裝備、增材制造裝備等重點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帶動工藝、裝備、軟件成組連線創新突破,形成自主可控、先進適用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有效支撐制造業數智化轉型。
工信部、國務院國資委等部門要加快智能制造應用普及。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建設全球領先的“未來工廠”,探索未來制造模式和企業形態。面向廣大中小企業,普及智能制造裝備和軟件、先進管理理念、關鍵制造工藝,構建一批中小制造企業數智化轉型樣板并加強復制推廣。支持工業大省建設智能制造先行區,探索形成區域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的特色路徑,加強經驗總結并復制推廣。
此外,要加快形成我國自己的智能制造標準和評價體系。建設完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支持國內專家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化工作,打造一批事實上的智能制造國際標準,加快塑造智能制造標準中國品牌。
(審核編輯: 智匯lucy)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