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會場內外,智能機器人備受關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接受媒體采訪時的話讓人眼前一亮:“陪伴型機器人可能在三年左右進入家庭,能對失能半失能老人進行護理的機器人,有望在五年左右的時間進入家庭。”
最新人口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3.1億人,占全國人口的22.0%。預計到2035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當下,全國養老護工缺口達550萬,機器人可以“頂班”,減輕社會和家庭對老年人的照料負擔,支持老年人享受獨立的高質量生活。
其實,機器人“養老”已經“照進現實”。江蘇無錫一家科技企業研發的“大頭阿亮”智能養老機器人,能隨時關照老人吃藥、吃飯和休息,還能播放新聞、幫忙網購;北京為700多戶老人配備養老機器人,能叫家政、緊急呼救;各地養老院也紛紛引進機器人“上崗”。“養機防老”的時代正走來。
從產業基礎看,我國發展養老機器人條件已經具備成熟的條件。5G、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AI芯片、傳感器、伺服電機等關鍵零部件也日漸成熟。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中國養老機器人行業全景圖譜》,2024年,中國養老機器人的市場規模約79億元,未來五年將會以15%左右的復合增長率快速增長,預計到2029年將會達到159億元。
市場需求疊加政策支持、產業布局加速等因素,養老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前不久,由中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IEC 63310《互聯家庭環境下使用的主動輔助生活機器人性能準則》)正式發布,該項標準依據老年人生理和行為特點,為各類養老機器人的產品設計、制造、測試和認證等提供基準,將引領全球養老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
盡管前景廣闊,養老機器人普及仍面臨不少門檻。比如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機器人決策失誤時的責任歸屬等。當然,未來養老機器人“飛入尋常百姓家”,還得把價格“打下來”。目前,宇樹科技的G1人形機器人,售價為9.9萬元;H1人形機器人的售價,則為65萬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究員張云泉表示,養老對服務精細化和個性化、產品安全性和便捷性要求高,導致機器人研發投入較高,普通家庭難以承受價格并享受服務,反過來導致技術研發難以深入。同時,養老機器人是復雜技術綜合體,其自身實現“感知-決策-執行-反饋”的自閉環還需要技術突破,尤其是需要廣覆蓋的數據、充足的算力,以及AI+人工協作的智能算法。
更深層的挑戰可能在于情感替代的尺度。比如,標準化的機械手臂能否感知獨居老人深夜的孤獨和欲言又止的沉默?在提升護理效率的同時,如何守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這都是發展機器人養老必須思考的問題。
但不管怎樣,有一點毋庸置疑:未來養老市場,將會被AI加持下的養老機器人重新定義。機器人養老,你我皆可期待。
(審核編輯: 光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