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零碳工廠”,是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從事生產、經營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零”的生產工廠,即從原料生產到廢棄物處理的全生命周期生產過程中碳排放量為零。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賀曉文在近日召開的2025工業綠色微電網創新發展山東推進會上表示,近年來,山東深入落實能耗雙控、碳排放雙控政策,著力優化能源供給結構,下一步,將圍繞新能源電池、新能源裝備等標志性產業鏈,依托“鏈主”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廣泛推廣泰安工業微電網建設模式,“一業一策”推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案例,探索零碳工業園區建設的“山東方案”。
“零碳工廠”這樣實現“碳抵消”
在山東濟南的中國算谷產業園,就坐落著一家零碳智慧工廠——洛克美森零碳智慧工廠。該工廠由濟南高新區、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和山東舜馳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與荷蘭洛克美森公司合資成立的洛克美森智能電氣有限公司合力打造。
“通過屋頂的光伏建設,廠區實現每年發電160萬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00余噸。通過儲能電站建設和光儲充一體化充電樁建設,工廠能夠將綠色能源較好地儲存并消納,每年能消納6萬度。此外,工廠還可以將自己消納不了的綠電優先供給算谷產業園內的其他企業使用。”洛克美森零碳智慧工廠工作人員郭一馨介紹,建設新能源設施,是實現“零碳”排放的關鍵。
“所謂‘零碳’,不是說每個生產環節都不存在碳排放,而是在工廠發電、用電、生產一體化流程之后,整個工廠可以達到碳抵消的狀態。”郭一馨介紹,目前廠區內主要通過低碳交通、綠色供應鏈、員工培訓、數字化轉型、綠色制造等方式減少碳排放,通過能源轉型實現碳抵消。
減少碳排放,是這里實現“零碳”目標的路徑之一。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洛克美森零碳智慧工廠還使用環保氣體代替污染氣體,比如采用氮氣和干燥空氣替代六氟化硫等氣體用于氣體絕緣;提高生產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減少人工干預和能源浪費,鼓勵員工積極參與節能減排行動。企業還帶動上游供應商采用綠色制造技術、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各環節的碳排放。
數字化管理也是實現“零碳”目標的有力抓手。經濟導報記者走進工廠智慧管理平臺工作室,大屏幕上清晰地顯示著碳排放總量、入園人數、總用電量等基本信息。工廠采用低碳智慧園區整體解決方案,相較以往園區運營成本,降低了45%的能耗和65%的碳排放。
“我們希望在濟南打造一座零碳工廠,并借助高度數字化與信息化手段提升新工廠的運營效率。”洛克美森董事長張淼表示,工廠借助高度數字化和信息化手段,對生產辦公用能進行負荷調度,協調控制光伏發電與用電設施,分析監控碳排放數據,對碳足跡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微電網”賦能行業綠色轉型
發展工業綠色微電網,是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納水平、促進能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山東積極探索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路徑,在微電網技術應用、新能源裝機規模、虛擬電廠建設等方面成果顯著。
“作為新能源產業鏈企業,泰開集團專注于風電產業,主要為用戶提供百萬伏以下電壓等級輸變電設備設計制造、工程總包、運維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泰開集團山東泰開直流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宋中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出臺了相應政策,為虛擬電廠、智慧配電廠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契機,通過促進工業綠色微電網建設與應用,加速賦能工業行業綠色轉型。
泰開集團是用電大戶,年用電量近2億千瓦時。據了解,以泰開集團高壓公司為例,在原有的配電系統網絡中,隨著新能源的介入以及負荷的連續增加,現有的配電網絡面臨一系列問題,例如,配電的光伏容量以及負荷不匹配,導致光伏新能源消納水平低;配電室的負荷率偏高;電流損失嚴重。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針對以上問題,泰開集團打造了集柔性交直流供電系統、全直流的零碳建筑、全直流的光儲超充系統等多場景運用的整體微電網解決方案。
“通過電能路由器構建交直流混聯供電系統,實現配電的柔性互聯,將消納不了的光伏容量通過電能路由器的柔性互聯功能轉向輕負荷區,一方面可以提高新能源的消納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緩解重負荷區變壓器的壓力,同時路由器還可以通過直流的方式,掛直流的負荷。”宋中建表示,目前,泰開集團建設了3MW充電樁,沒有用一臺變壓器,就是基于這一系統實現的。
“下一步,泰開集團將緊跟國家政策步伐,攜手高校、科研單位、政府及產業鏈各方資源,構建完善的產業鏈生態,聚合上下游企業,形成集研發、生產、施工、運維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泰開特色智能綠色微電網,將‘泰開經驗’復制到更多工業園區。”泰開集團董事長蔡韜遠表示。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二級巡視員慕穎表示,技術先進的工業綠色微電網建設方案可實現節能降碳,其他企業可積極探索工業綠色微電網市場化投資運營創新模式和機制,構建可持續的商業化運營路徑。
全生命周期概念賦能“零碳”
在近期山東省政府新聞辦“抓改革創新 促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封立樹介紹,山東在園區層面積極探索,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建立一批零碳園區”的重要部署,全面摸排全省開發區能耗、碳排放等基礎數據,研究起草零碳園區建設方案,待方案正式印發后,計劃按照每市原則上不超過1家的標準,在全省選取15家左右園區開展試點,以點帶面推進山東零碳園區建設。
“國家推出‘雙碳’戰略后,國務院又發文,要求山東省加快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山東正在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實現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5月13日,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山東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山東省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區在國內是第一個,各種措施、各種示范或試點落到實處是關鍵。山東省正在堅持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抓手,系統謀劃,創新探索,推動全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在區域近零碳方面,印發《山東省近零碳城市、近零碳園區、近零碳社區示范創建實施方案》,以低碳工作基礎較好、減排潛力較大的縣(市、區)、園區和社區為突破口,開展近零碳示范創建,探索區域低碳發展新模式。
周勇表示,零碳園區、零碳工廠建設目前對行業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但是,除了極少數能源消耗量不大,內部或周邊建設可再生能源條件好的園區、廠區,不可能在較短時間之內實現零碳。實現零碳目標需要較為成熟的技術供給、大量的額外資金投入、很高的能碳相關技術和管理能力,缺一不可。可以把建設零碳園區、零碳工廠作為有條件的園區或企業5至10年的努力目標,但不能操之過急,脫離實際。
“在園區規劃和建設之初,建設方就應該有綠色零碳的意識,利用園區的屋頂光伏、地熱循環、生物質發電、生物質供熱、儲能等模式,實現一定比例的碳中和,再通過引入外部的非化石能源,甚至通過購買綠證,最終實現碳中和。”周勇建議,應該讓目前的“零碳工廠”“零碳園區”等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近零碳發展經驗,切實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推動區域發展從低碳到近零碳、零碳的轉變。
(審核編輯: 光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