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起政務云低價中標事件之所以能夠引起業界爭議,背后反映出我國政務云服務市場已經進入市場爆發期,政府服務向云計算平臺的遷移速度不斷加快。云計算已成為我國提升政務管理水平、挖掘經濟潛力的重要保障。
實際上,除了政務云,當前云計算應用正逐步從互聯網行業向制造、金融、交通、醫療健康、廣電等傳統行業滲透和融合發展,促進了整個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國內科技公司怎能不使出渾身解數?
國內云計算格局初定
運營商世界網近日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云服務及云存儲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云服務市場規模超過500億元,達到516.6億元,預計2017年中國云計算市場份額將達到690億元以上。最早進入云市場的阿里、華為等中國企業,以及亞馬遜、微軟等企業都在云市場賺錢賺得手軟。
按市場參與者類型來劃分,云服務有來自運營商的(電信、移動、聯通),也有傳統IDC的(由原始機房業務轉做云),還有國外廠商(如AWS、Azure)、國內傳統IT廠商(如華為、浪潮)、BAT以及國內原生云計算公司(如UCloud)等。可以看出,如今不搞云已經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科技公司了。
“現在來看,國內的云計算領域還是以阿里為主,騰訊和百度都在追,而騰訊希望能盡快追上阿里;其次,運營商在這方面并沒有什么太多作為,因為運營商無論從資金還是方向上,沒有辦法與阿里去拼,所以在有些項目中,運營商甚至拉著合作伙(微軟、華為)去參與;而傳統企業浪潮、曙光等主要還是做私有云,在公有云的作為并不多。”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對記者表示。
公有云通常是指第三方提供商為用戶提供的能夠使用的云,被認為是云計算的主要形態。
1月24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公布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2017財年第三季度財報。當季,云計算業務繼續拓展市場領導地位,付費用戶數量同比翻番,推動阿里云營收連續第7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增幅。數據顯示,該季度云計算業務營收為17.64億元,同比增長115%,付費用戶數量達到76.5萬,同比增長100%。
歷史數據顯示,從2015年第二季度開始,阿里云一直保持三位數的營收增速,并在2016年第一季度營收邁過10億門檻,到本季度達到17.64億元。付費用戶數量從2016年第一季度的50萬,增長到本季度的76.5萬。
據英國《金融時報》2月28日報道稱,阿里云持續的高速增長讓投資界出現“看漲”風潮,這家在中國市場占據40%以上份額的云計算服務商正在將觸手延伸到全球互聯網市場,與亞馬遜、微軟形成“3A”(Alibaba、AWS、Azure)競賽剛剛開跑,技術實力將決定誰是勝者。
騰訊云服務勢頭也非常迅猛。騰訊公布的2016年第四季財報顯示,“騰訊其他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289%至2016年第四季的人民幣63.85億元。該項增長主要由于騰訊的支付相關服務及云服務收入的增長。”
2016年9月20日,一直較為低調的網易首度發布云戰略,推出“網易云”,并將其云計算戰略定位于“場景化云服務”,先行投入金額高達數十億人民幣。
據了解,云服務已經是華為增長最快的服務。在前段時間的發布會上,華為輪值CEO徐直軍表示,“華為將以公有云服務為基礎,投資打造開放的公有云平臺,并將聚焦重點行業,攜手合作伙伴構建云生態”。根據華為公布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華為云計算將為華為貢獻100多億美元營收。
外資系云服務發力
在全球的公有云服務領域,微軟Azure和亞馬遜AWS處于第一梯隊。
微軟公司資深副總裁、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柯睿杰(Alain Crozier)曾表示,“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指引下,中國正成為以技術創新推動數字化轉型的絕佳舞臺,這為微軟和合作伙伴、開發者生態系統帶來了廣闊的發展機遇。”
構建智能云平臺是微軟三大遠見的核心,也是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堅實基礎。目前,Azure公有云已經覆蓋全球38個區域,并在30個區域實現正式商用;在全球“財富500強”企業中,有85%的企業采用了微軟云服務。在中國,已先后有Azure、Office 365、Power BI等基于微軟技術、由世紀互聯運營的微軟智能云服務在中國落地。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