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機器人
“家電企業涉足機器人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智能家居方面的智能家政服務機器人,可以做簡單家務、智能陪護等;另外一個是智能制造機器人,主要是通過機械手來改進自己的生產線。”重慶郵電大學自動化學院李清都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后者基本走向成熟,前者還處于起步階段。
智能服務機器人將走進家庭
此前,美的集團與安川電機宣布雙方共同投資4億元,設立工業機器人公司和服務機器人公司。工業機器人公司美的持股49%,服務機器人公司由美的控股,持股比例為60.1%。據了解,這并不是唯一的造機器人的家電企業。
此外,海爾旗下的克路德機器人在北京發布了第一代家庭服務機器人“哇哦”。“哇哦”家用機器人可實現3方面功能,包括陪伴、監測以及家居控制。
有行業觀察人士指出,家電企業紛紛涉足家政服務型機器人的制造,并試圖將服務機器人與智能家居系統對接打通。既可能是智能家居中的一款,也有可能是智能家居的支撐平臺,或者成為智能家居的一個入口。
李清都表示,由于智能家政服務機器人的許多核心技術、特別是人型機器人技術還不成熟,所以目前大多是以輪式移動平臺上,通過互聯網和軟件編程,實現一些簡單實用功能。但隨著未來云技術、深度學習、動態步行的快速發展,在未來15年內會得到大幅改善,更加人性化的機器人會走進家庭。
生產條件有利核心技術缺乏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國際機器人制造商開始大舉在中國開設工廠,促進了家電企業機器人的應用。庫卡中國CEO孔兵公開表示,中國機器人市場的發展已經不完全局限于汽車,庫卡的用戶群已經大大擴展到汽車以外的行業,例如3C和家電行業。
“美的集團目前累計投入使用機器人達800多臺,后期投入的機器人數量將保持每年30%左右的增長;格力電器目前已實現量產,并自主研發了近10個領域產品;海爾目前已累計完成5條產業線28個工廠800多個工序的智能化改造。”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賀在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賀在華表示,首先家電行業體量較大、生產線標準化程度較高,機器人生產條件相對較為有利;其次家電企業既是機器人的生產者又是需求者,機器人具有較大的市場需求;最后,家電行業利潤空間有限,為壓縮制造成本也愿意引入機器人。
廣發證券研報指出,家電行業是屬于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工成本占比較大,生產工序單一,機器換人是大勢所趨。
據悉,格力電器的珠海工廠也使用了數十臺機器人,工作人員從最初300多人減少到100多人,而生產效率卻提升了20%。海爾已經實現了“黑燈工廠”,采用iMES全程訂單執行管理系統,裝配了200多個RFID,4300多個傳感器,60多個設備控制器,可以實現設備與設備互聯、設備與物料互聯、設備與人的互聯。
格力2015年半年報顯示,目前,公司自主研發了工業機器人、智能AGV、注塑機械手、大型自動化線體等10多個領域產品,并在公司注塑、鈑金、熱交換器、控制器等生產工廠建成了一批智能無人化生產線,實現了增加產量、提高質量、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效果。
目前,家電企業對機器人的生產和應用充滿熱情,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生產條件,但核心技術的研發仍然是個硬傷。
據了解,海信從日本進口的13臺機器臂40多萬元一臺,近100臺AGV小車則產自國內,10多萬每臺。賀在華告訴記者,我國目前生產機器人的劣勢主要有三點,一是前期投入成本大;二是需要系統化支持;三是關鍵零部件仍依賴國外進口。
李清都告訴記者,機器人屬于高科技領域,涉及力學、控制、機電、通信、傳感器、智能信息處理等多種技術復雜融合與應用,這里面有很多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仍然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所以研制出既可靠又實用的產品難度很大,需要與高校、科研機構進行深入合作。
李清都表示,家電行業在機器人的智造上已經具備的一定的生產基礎、合作關系和銷售渠道,可以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和公司間合作力度,結合現有產品和技術優勢,生產出與生活貼切的智能化電器,并推向市場。
初級階段前景廣闊
據美的家用空調事業部總裁吳文新透露,目前的智能生產還只是初級階段,未來5年內,美的自動化生產會投入50個億,對智造系統進行全面升級。可以預期的局面將是,美的預計2018年實現1000億的生產規模只需2萬人。
媒體報道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04年到2013年的10年間,中國制造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增長了3倍,年平均增幅為15%。國家信息中心信息開發部的數據顯示,2013年,洗衣機企業員工工資的平均增幅為15%~18%。迅速增加的勞動力成本給利潤微薄的家電制造業帶來極大的壓力。不僅如此,新一代務工人員對工作環境更為挑剔,一些危險、艱苦、枯燥的崗位往往招不到工人。
賀在華表示,家電企業涉足機器人或將成為一個長期現象。一是家電企業為減少制造成本,將會持續機器人的研發投入;二是家電企業具有良好的機器人生產條件,能夠長期為機器人生產提供有利條件。三是機器人市場未來發展空間較大、利潤可觀,家電企業將會持續機器人的研制;四是未來機器人將可能廣泛運用于制造業,家電企業對機器人的研發和使用與市場發展趨于一致。
我國傳統的家電制造巨頭正向智能硬件公司轉型,積極滿足新一代消費者及老齡人群的消費需求。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安川電機(中國)有限公司在廣東順德宣布,雙方合作成立兩家機器人合資公司,發揮各自優勢做大機器人產業。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表示,美的將集中精力研究如何將人的行為、情感和思考延伸到機器。
機器人是站在風口上的產業。我國已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市場。2014年國內工業機器人銷售5.6萬臺,同比增長51%。在中國制造2025及工業4.0的推動下,工業機器人市場發展將更加迅猛。按萬名工人機器人密度測算,未來中國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總需求將達126萬至339萬臺,市場容量達數千億元級規模。
服務機器人同樣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當前,服務機器人市場處于起步階段。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服務機器人銷售額52.7億美元,預計2017年達到189億美元,復合增長率37%。隨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及產品價格下降,家用服務機器人進入家庭是必然趨勢。未來,家用服務機器人會如同家電一樣逐步普及。
李清都表示,長遠來看,機器人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就像我們在科幻電影中看到的那樣,家庭服務機器人是未來生活的必需品,屬于未來家電的一部分,所以今后的家電企業一定會涉足該領域。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家用機器人并不是家電的全部,我們日常所用的家電同樣也是生活必需品,需要家電企業生產,所以并不需要所有家電企業都來做機器人。(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