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浙江電力積極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輸配電價改革落地執行工作,推動增量配電網定價機制有效落地實施,進一步做好降低客戶用能成本工作。2018年,該公司進一步擴大市場交易規模,實現交易電量達1100億千瓦時。[詳情]
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等全面提升,跨區域經濟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強;同時,新一輪能源革命正在全球興起,綠色低碳可持續將成為未來城市能源發展的方向。這些無疑都增加了城市對軌道交通的迫切需求。[詳情]
1月4日下午,中國華電與中國鐵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簽字儀式在中鐵總部舉行。中國華電董事長、黨組書記溫樞剛與中國中鐵黨委書記、董事長李長進出席簽字儀式并進行座談。[詳情]
工信部:2018年工業強基工程“一條龍”應用計劃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
日前,工信部為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切實解決工業基礎產品和工藝應用難題,按照《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2018年工業強基工程重點產品、工藝“一條龍”應用計劃工作的通知》(工信廳規函〔2018〕287號)要求,經企事業單位自愿申報,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中央企業推薦,第三方推進機構組織專家評審以及網上公示等環節,確定了2018年工業強基工程“一條龍”應用計劃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詳情]
在全球清潔能源浪潮的席卷下,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不斷創新高。而如今,這股新能源化的觸角已延展至航運船舶領域的電動化,動力電池兩大巨頭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先知先覺,已經出手搶占先機。[詳情]
1月3日,國網電動汽車公司與京東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新能源汽車服務、信息平臺互聯互通、聯合營銷、金融合作、區塊鏈技術服務及智慧采購等領域全面開展合作,合力打造新能源汽車服務生態圈。[詳情]
數字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德國也不例外。從工業4.0的提出到能源轉型2.0進一步實施,數字化轉型成為了德國能源轉型下一階段的焦點,公用事業部門稱之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國家IT項目”。[詳情]
日前,2018年西北區域儲能應用與發展研討會在陜西省西安市舉行。記者在會上了解到,由于近幾年我國新能源裝機量大幅攀升,對電力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儲能作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式之一,大受市場歡迎,前景可期。[詳情]
2018年12月25日,國家電網發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大舉措,包括在特高壓直流工程領域引入社會資本、持續推進裝備制造企業分板塊整體上市、加快電動汽車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等。[詳情]
2018年12月25日,迄今為止世界容量最大、電壓等級最多、采用諸多原始自主創新關鍵技術的多端柔性直流配電網工程——珠海唐家灣三端柔性直流配電網工程成功投運!清華大學多項創新技術獲應用![詳情]
上海,2019年1月3日--- 烏弗·格拉夫先生于2019年1月1日被任命為浩亭技術集團新技術與質量委員會成員。他的前任Frank Brode博士在同一天退休。[詳情]
近日,從互聯網到物聯網(IOT)再到智聯網(IOMorI2OT)的發展趨勢,受到業界廣泛關注。為此,《中國能源報》記者針對如何全面理解能源物聯網的概念、特征、體系架構、技術路線、應用場景等熱點問題,專訪了能源行業資深專家馮慶東博士。[詳情]
?熱電聯產是一項綜合利用能源的技術,實現了節能,改善了環境條件,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為解決日益增長的電力供應與城市供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熱電聯產把電廠的發電與用戶的用熱緊密聯系,降低了靈活性。[詳情]
能源轉型的先鋒則在政策和實踐層面開始行動。瑞典小城韋克舍認為:“我們可以領先一步,不必等全球集體行動。”1996年,在京都議定書尚在醞釀過程中的時候,市政府在議會確定了fossil fuel free的愿景,希望未來成為化石能源零耗地區,而且能源消耗對城市不會有任何負面影響。[詳情]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發布報告《可再生電力:氣候安全能源成本方面的競爭》
隨著氣候談判越來越多地聚焦于減少碳排放的實際解決方案,世界各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堅定地致力于加速可再生能源的部署?此外,各國希望在未來幾十年內經濟地取代化石燃料?技術創新、扶持政策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動力使可再生能源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核心?[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