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連續復合材料公司宣布完成了美空軍研究實驗室為期兩年的“面向制造的機緣結構設計”(WiSDM)合同項目,成功為洛馬公司制造了一副低成本可消耗飛機的機翼。[詳情]
?心臟病,又稱“沉默殺手”。在世衛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衛生估計報告》中,當前全球十大死因里,心臟病就位列全球首要死因。[詳情]
視頻以快放形式記錄了全長19分鐘的打印過程,就像科幻小說一樣,一臺機器浸入一灘淺黃色粘稠液體中,抬起之后隨之出現的是一個真人大小的“手”。以上過程是一種被稱為立體光刻的3D打印方法,用水凝膠作為打印材料,快速制造仿生器官。[詳情]
近年來,3D打印技術以其靈活多變的打印方式構筑復雜物理結構的優勢而風靡全球。3D打印技術的日漸成熟也讓3D打印在醫療市場發揮著越來越不可忽視的作用。[詳情]
西門子工業論壇首次線上舉辦 后疫情時代數字化走向何方?[詳情]
2020年7月2日,南極熊從外媒獲悉,SLA 3D打印機制造商Formlabs宣布推出6款新樹脂,可以用于其Form 3、Form 3B和Form 2 3D打印機。這6款新材料的發布進一步拓寬了Formlabs 3D打印機的可能性,目前其專有的材料總數超過25種。[詳情]
Omar Badar得知他的朋友在COVID-19抗疫前線,利用3D打印技術幫助醫護人員制作面罩時,就產生了一個創意。[詳情]
航空發動機作為航天飛行器的核心部件,決定發動機關鍵性能的渦輪葉片成為研究的重中之重。[詳情]
金屬增材制造優化發動機設計[詳情]
醫療3D打印軟件公司Adaptiiv,出售180萬美元的股權
2020年4月3日,南極熊從外媒獲悉,總部位于加拿大的Adaptiiv Medical Technologies公司已確認出售其股票中的180萬美元。Adaptiiv預計此次發行將持續不到一年。[詳情]
3D打印技術突出的實體成型優勢,正被多方看好[詳情]
大腦是我們最脆弱的器官之一,就像豆腐一樣軟。另一方面,大腦植入物通常是由金屬和其他剛性材料制成的,久而久之會導致炎癥和留下疤痕。[詳情]
2020年3月,工信部、科技部、教育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等六部門印發《增材制造標準領航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立足國情、對接國際的增材制造新型標準體系基本建立。此外,推動2-3項我國優勢增材制造技術和標準制定為國際標準,增材制造國際標準轉化率達到90%,增材制造標準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詳情]
擠出式生物3D打印方法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制造過程的直接控制,這限制了打印結構的準確性和設計復雜性。缺乏過程的直接控制會導致許多缺陷,從而影響所制造結構的外觀和功能。[詳情]
2020年3月27日,南極熊注意到學術雜志《Advanced 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華中科技大學史玉生教授團隊的文章,論文題目為“A Material Combination Concept to Realize 4D Printed Products with Newly Emerging Property/Functionality”,文章提出了一種材料組合概念,來構造屬性/功能可控地的4D打印物體。[詳情]